庄子的智慧--知者不言道不可致
(2018-06-15 14:17:25)
标签:
庄子的智慧道不可致 |
分类: 杂谈 |
2.狂屈,狂狷之屈原,屈原基本与庄子同时代。狂屈在狐阕山居住,屈原世人独醉我独醒,孤独的阙门吧。这么望文生义理解也不伤原义,但无出处。
狂屈,狂狷而不伸,屈,委屈,弯曲,压抑,狂狷压抑。狐阕山,狐,狐疑,疑惑。狐不是孤独的狐,也许古人抄错,但历代集注都在解释狐,没有人提出写错。
3.黄帝。这大家都知道。只有他在我们常识中是祖先级别的大人物。可在这段故事里,他是水平最低的。比不上无为谓和狂屈。这是庄子的设计。
最后是“知”这个人,知,智慧,知道,知识,或者就是求知者。
故事情节:知问怎么知道、安道、得道?无为谓三问不答;狂屈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最后只有黄帝说了一大堆: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但知问谁最有水平最接近道,黄帝说,无为谓第一,狂屈第二,自己第三。反过来就是,庄子第一,得道,狂屈第二,近于道,黄帝第三,道之皮毛。
而且黄帝总结说: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总之道不可言。
那只能靠悟了。不解释怎么悟?解释了又说不准确,矛盾呀!
这就是庄子。隐喻式幽默?庄子用这样文学哲学的方式在解说道。
林语堂说:“中国如果没有庄子,智慧的遗产不知要逊色多少。”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知北游)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