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的智慧--知者不言道不可致

(2018-06-15 14:17:25)
标签:

庄子的智慧

道不可致

分类: 杂谈

 

 领略一下庄子的隐喻式幽默。
外篇《知北游》第一个故事,知北游求道。这里有四个人,问问题的“知”,回答问题的三人:1.无为谓,基本可以断定无为无不为的“无为”,无为谓,无为说,这名字不就是,道说,庄子说,老子说吗。无为谓在隐弅山居住,隐弅不就是隐逸于山吗。弅(fen),突出,。隐弅无为谓--隐逸山庄子说。


2.狂屈,狂狷之屈原,屈原基本与庄子同时代。狂屈在狐阕山居住屈原世人独醉我独醒,孤独的阙门吧。这么望文生义理解也不伤原义,但无出处。


狂屈,狂狷而不伸,屈,委屈,弯曲,压抑,狂狷压抑。狐阕山,狐,狐疑,疑惑。狐不是孤独的狐,也许古人抄错,但历代集注都在解释狐,没有人提出写错。


3.黄帝。这大家都知道。只有他在我们常识中是祖先级别的大人物。可在这段故事里,他是水平最低的。比不上无为谓和狂屈。这是庄子的设计。


最后是“知”这个人,知,智慧,知道,知识,或者就是求知者。


故事情节:知问怎么知道、安道、得道?无为谓三问不答;狂屈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最后只有黄帝说了一大堆: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但知问谁最有水平最接近道,黄帝说,无为谓第一,狂屈第二,自己第三。反过来就是,庄子第一,得道,狂屈第二,近于道,黄帝第三,道之皮毛。


而且黄帝总结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总之道不可言。


那只能靠悟了。不解释怎么悟?解释了又说不准确,矛盾呀!


这就是庄子。
隐喻式幽默?庄子用这样文学哲学的方式在解说道。


林语堂说:“中国如果没有庄子,智慧的遗产不知要逊色多少。”



【原文】


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知北游)


【译文】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