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作者:
庚子年十月初一日,我与师兄、安志随“三人行”户外徒客队伍,东出济南城,直奔锦阳关而去。今日徒步线路是,锦阳关-齐长城-五指山-四佛山-胡多萝村,此线有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迹遗存,有亘古不变的奇特石峰,有险峻异常的悬崖峭壁,有苍茫无垠的高山草甸,一路上既可寻古探幽,亦可登山穿越,尽享徒步之乐。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锦阳关位于章丘区文祖镇三槐树村与莱城区上游镇娘娘庙村之间,这里曾是齐、鲁两国的边界地带,昔日有齐长城东西横亘,如今有S234公路南北贯通。上午九时许,大巴在S234省道边泊车,锦阳关已经到达。
锦阳关也叫通齐关,“通齐”者,通向齐国之谓也。原关址就扼守在S234省道处。可惜的是,1938年,原关城毁于日寇战火。如今在公路边,只能见到一个“齐长城”的标志碑,似乎在时时提醒人们,这里才是锦阳关原来的位置。
由标志牌西望,离公路200米处,赫然矗立着一座仿古关城,其势巍峨,雄伟壮观。路边立一巨石,上刻“锦阳关”三个繁体大字。关城北侧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锦阳关”。关城高10余米,墙体由石砖垒砌。下为关门通道,门洞呈拱形,高6米,宽4米,深8米。过去,门洞两侧安有厚实木门,为荆木做成,每扇门用两个大铁环扣紧,关门时用直径15公分的门杠横锁,十分牢固。关门一锁,长城南北完全隔绝。如今,这里有洞无门,只能作为人们的凭吊之所。在南侧门额上,嵌有一块长2米、宽0.5米的大青石,青石上阳刻“锦阳关”三个大字,每字0.4米×0.35米,可谓字大如斗。关上建有瞭望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中央建有二层阁楼,既可登高眺望,也可用于战时指挥,为关城平添了威武气势。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的锦阳关早已不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老关隘,而是根据日本人拍摄的照片,按照其最初的规模,在旧址西去两百米左右的位置复原而成。1927年,日本情报人员岛崎役治拍摄的“长城的关隘”,为我们保存下了锦阳关最后的样子。但是我们不必感谢他,他摆设锦阳关不是为了保护,而是为了毁灭。仅仅过了九年,锦阳关便倒塌在日军的战火下。
关城东西两侧有楼梯,登上锦阳关,视野极为开阔,S234省道从开阔地带南北贯穿。开阔地带两边,东西有群山相峙,山势绵延起伏。向东瞭望,长城已荡然无存,只有从残留的碎石上,还可隐约看出城墙遗迹。据说关城往东700米的山头上,有烽火台遗址,俗称烟火台,周围有环墙遗址,有保存较好的锦阳关东便门,为齐鲁百姓往来而设。回头西望,只见齐长城蜿蜒起伏,如巨龙一般横亘于开阔地带,然后翻山越岭,继续向远处延伸。正如人云:“山脉回环瓮缶口,仰头一视接天空。西连岱岳五云际,北枕长城一线通。”
我们沿关城西侧楼梯攀援而下,终于站在了齐长城之上。这段城墙是连接关楼、城堡、烽火台的防御墙,全部为青石建成,最高处4.2米,厚0.6米,其高度视地形起伏而定。城墙的横断面下宽上窄,外墙上建有排列如齿状的垛墙,亦称女墙。女墙高不足2米,宽1.5米,厚0.6米,中有瞭望孔,顶端有石板檐,檐上有向上渐窄的几层压石。这种呈屋脊状的结构,使齐长城更具古朴之美。外墙内侧是站墙,站墙比外墙矮约2米,厚3.6米。它与外墙一块修建,合为一体。如遇战事,兵士就躲在站墙上,从瞭望孔观察敌情。若敌人靠近,兵士就从垛口处放箭,或投掷石块,御敌于城墙之外。若敌人攀爬城墙,则用戈、矛、剑等武器击之。在女墙的掩护下,可通过站墙道输送物资,调动部队。
这段齐长城虽然年代久远,但旧貌尚在。据史书记载,该墙段是清咸丰年间为了抵御捻军入侵,在齐长城原有基础上予以加固重修的。虽然抗战时期惨遭日军炮火轰炸,但仍有756米城墙保存较为完整。沧桑的岁月,掩饰不了你曾经的辉煌。如今我与你零距离接触,凝望,抚摸,无言的交流,灵魂的对话……你像一位饱经沦桑的老者,默默伫立于齐鲁之间,静静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无数商贾驮队,从你的城门穿过;无数烽火狼烟,从你的烽燧上升腾;萧萧马鸣之声,激荡在城墙之下;悠悠旆旌之影,印刻于你的一砖一石之上。长城内外,沃野连绵,庄稼熟了一茬又茬;山峦上下,鸟儿欢歌,啁啁啾啾了一年又一年。巍峨壮观的齐长城啊,你是历史的杰作,同时你也在创造着历史。如今我伫立在你的身边,仰望的雄姿,聆听的的传说,默诵的诗文,不禁心潮澎湃。初冬的风,让我思绪飞扬,我好像听到了鼓角铮鸣,看见了刀光剑影……
锦阳关更是一个军事要塞”。其所在位置,地势平坦开阔,便于部队运动。对齐鲁两国来说,此乃必争之地。对鲁国来说,若是占据了锦阳关,便占据了军事的主动权;而对齐国来说,若没有锦阳关和齐长城的阻遏,鲁国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故齐国在周围的险峻山峰或冲要之处,修城堡,垒高墙,筑烽燧,扼其咽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均发生于锦阳关和青石关一带,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发动莱芜战役,锦阳关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要地。
长勺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学的《曹刿论战》,描述的就是长勺之战的战争现场。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于国、待机而动”意见,于公元前683年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鲁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率领三万大军在长勺(今莱芜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擂鼓冲击,均未奏效。齐军逐渐疲惫,鲁军则阵势稳固,始终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鲁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鲁庄公一箭射死齐桓公的儿子雍,并乘胜追击,将齐军逐出鲁境。曹刿总结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疲我盈,故克之。”从此,长勺之战名播海内外,莱芜齐长城一带也成为文人墨客欣然前往、寻古探幽的胜地。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便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俘获了齐中军将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此为“艾陵之战”。艾陵因艾山而得名,据《蒙阴文史资料》载:“艾邑,在今新泰、莱芜、沂源等县交界处。”《续修莱芜县志》载:“牟城在今莱芜东二十里,其东皆曰艾也。”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同时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此后预备队的作用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说起打仗,在莱芜最有名的还是50多年前的那场闻名于世的莱芜战役。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在这里运筹帷幄,取得了莱芜战役的伟大胜利。抢占锦阳关,是莱芜战役的重要部分。2月20日晚,第十纵队和独立师率先抢占锦阳关,得手后以一部对北警戒,主力歼灭上有庄之敌,并策应第六纵队对口镇之敌攻击。战争胜利后,陈毅豪情万丈,作《莱芜大捷》一首:“莱芜淄博战血红,我军又猎齐鲁东。百千万众捉狼虎,七十二崮志伟功。泰山霁雪照旌旗,渤海波翻唱大风。堪笑豪帅面缚日,叩首请罪骂蒋凶。”如今,看着山岭逶迤,长城蜿蜒,吟着陈毅元帅的诗作,胸中顿时激荡起无限的力量。
山势逶迤绵延,齐长城的遗迹时有时无。枯黄的草高而密,初冬的风轻而柔,沿路铺满黄栌的落叶,像走在红地毯上一般。若是早来两周,应该能看到漫山红叶吧。试想,蜿蜒的齐长城被红叶簇拥着,那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多次误入歧途,又多次回归正轨。午饭时分,终于来到了五指山前。所谓五指山,其实就是耸立于山巅的一座石峰,经万年风霜雨雪后,被塑造成了并拢的五指形状。五根手指竖立在山顶之上,四面悬崖峭壁,直直插入云霄,望之令人胆寒。这样的山也能爬?恐高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打鼓。正当我踟蹰不前时,领队韩政下令,先就地用餐,待填饱肚子养足精神后,再攀爬五指山。此令一出,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起码现在可以松口气。
用餐期间,趁着师兄和安志喝酒之机,我细细打量这座神奇的山峰。从远处看,极像如来佛伸出右手,将厚实的手掌立于自己眼前。那山脊就是他的小臂,那两侧的山坡就像他垂下的衣袂,而那五根相连的石柱,长短粗细皆与人的五指相吻合。我在思忖,如来佛为何要将手掌立于面前,是在端详总也逃不出手掌心的孙猴子,还是在掐算何日玄奘来解救悟空?那厚重的五指下,是否还留有齐天大圣的尿骚味?
正在浮想联翩之时,领队下令,翻越五指山!看来,暂时的逃避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用完了午餐,我还是要面对五指山。有一些驴友已经捷足先登,站在高高的“手指尖”上,一边呼喊,一边挥手致意。师兄属于见了悬崖就想爬的主,虽然已年过半百,可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率先冲到悬崖之下,摩拳擦掌,准备由大拇指攀崖而上。安志也不甘其后,快速向悬崖靠近。而我呢,却在磨磨唧唧地左顾右盼,试图找到岔开的小道,从石峰下绕将过去。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真的找到了绕行小道。这下子,我紧张的心终于释然了。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由于我的绕行,带动大部分驴友放弃了登峰造极的想法,随我一起从五指山的根部轻松而过。而已经登至峰顶的驴友,需要从小拇指的后面下山,比登山的大拇指更高更陡。我率先来到小拇指根部,仰望高耸入云的悬崖,不仅倒吸一口凉气,只见它危岩高耸,峭壁嶙峋,瞅一眼都会头晕目眩。如此悬崖,怎能下得?
可是悬崖顶上的驴友们毫无惧色,他们卸下背包,收起登山杖,开始了险象环生的下山之旅。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垂直的石壁,巨大的落差,大大增加了下山的难度,他们必须通力协作,前后提醒,相互帮助,才能一关一关地闯,一层一层地下。有些地方,落差超过两米,脚无落处,手无抓处,只能上拉下托,肩扛背驮,以人为梯。此时,决不能性急,更不能冒进,一旦有所闪失,后果不堪设想。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他们终于到达悬崖底下,我们报以钦佩的眼光,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好样的,为你们点赞!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离开五指山,队伍继续向西进发,下一个目标是四佛山。四佛山与五指山特点极为相像,亦为耸立于山巅的巨大石峰。估计开始也是浑然一体,后经亿万年的风雕水刻,分割成既独立又相连的四座石峰。当地人称其为“四棱子山”,而文化人觉得此名不雅,改称其为“四佛山”。从远处看,四座石峰就像四位衣袂飘飘的神佛,双手合十,口念经文,神态从容,气定神闲。
可是领队韩政坚持说,这座山才是真正的五指山。从侧面望去,四柱石峰兀立于山顶,如竖立的手指一字排开,粗细高低各有不同,加上最南边那个矮一些的石台,酷似人的五指。这一说法,遭到众多驴友反对,与刚才已经体验过的五指山相比,这里的“五指”形象并不那么逼真。如果此处叫五指山,那前面更五指的山叫什么呢?我觉得,还是叫“四佛山”为妙——前面的叫“五指山”,此处叫“四佛山”,一“五”一“四”,合而为“九”,九为最大,乃数之极也,寓意天长地久。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要去四佛山,近距离感受它的雄奇峻秀,需要涉险通过一段悬挂于绝壁的羊肠小道。小道下面是万丈深渊,且无任何树木保护,确实危险得很。这样的路,我是不敢走的。安志的鞋打滑,也不敢贸然弄险。唯师兄毅然决然地闯过那段挂壁小道。趁师兄近观四佛山之机,我和安志就近欣赏了山崖处的飞仙洞。这是一处天然山洞,洞内有天然石桌,上面苔痕斑斑,据传曾有道长在这里修炼成仙,所以当地人称之为飞仙洞。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从飞仙洞拍摄四佛山
等师兄回来后,通过他拍摄的照片,我们也算是近距离欣赏了四佛山的雄姿。近观四佛山,四佛形象不再那么逼真,但山势之险却远超想象。四根石柱耸立山巅,险峻无比,高不可攀。石峰之间,缝隙宽窄不同,最北面的两峰相距最宽,大约有2-3米的距离,其他三峰主体连为一体,但经过岁月侵蚀,石峰衔接处形成两个透明洞,两侧风光一览无余。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在四佛山南边,有一座更高的山峰,海拔520米,名为胡多萝寨。在胡多萝寨的南坡上,有一大片高山草甸,茅草高而密,一望无垠。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草甸上,给茅草涂上一层温暖的金色。行走在草甸的小道上,美得让然不忍离去。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 [转载]走遍济南——凭吊锦阳关](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由胡多萝寨往西,就是曹曹峪顶,其海拔达603.2米,是附近的制高点。在曹曹峪顶和胡多萝寨之间,齐长城于此建有一个便门,为石门关的便门,就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垭口,门宽3米,进深5米。现便门已不存在,仅能见到便门两侧城墙残高2米。北门关位于铜顶山与阎王鼻子之间的山口处,也叫鬼门关,由于爬越艰难,当年北门关不常开,于是人们通过这个便门相互交往。便门北是章丘下秋林村,便门南为莱芜胡多萝村。胡多萝村,就是我们今日徒步的终点站。
由胡多萝寨下山,就是胡多萝村。村里干净整洁,百姓友好热情。经打听得知,胡多萝村属于莱城区雪野镇,原来村里曾长满槲树和藤萝,“槲”与“胡”谐音,村名的意思是,这里有槲树,多藤萝。然而遗憾的是,如今村里既没有槲树,也不见藤萝。只有生生不息的村民,与古老的齐长城默默相守。
后一篇:[转载]春到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