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水墨松江原创:探访《青谷子》外景地

标签:
转载 |
![[转载]水墨松江原创:探访《青谷子》外景地 [转载]水墨松江原创:探访《青谷子》外景地](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说走就走。
8月1日那天早上5点多,广生、英杰和我一行三人从大庆驱车赶往肇源县城。
早上七点,我们来到了肇源县城内的太和茶庄。
此时,店里已经集合了五六位当地的文友,看见我们下车都马上出门迎接。寒暄过后,我们立即赶往《青谷子》外景地进行探访。
以前我听说过在电视剧剧组有探班的,有探秘的,不过那都是剧组演职人员家人探亲和记者想提前整点拍摄花絮的事情,我们去外景地谈不上什么探班和探秘,姑且就叫做探访吧。
我知道,《青谷子》是一部长篇小说,是肇源籍作者焦彦章创作的。他是我高中一届的同学,后来考到哈尔滨一座高校,毕业后工作在哈尔滨。作品是以肇源县瓦房村为背景,写的是知青当老师的事情,小说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国内著名导演乔和平作为该剧的导演,前几年就开始策划拍摄,在瓦房村和新站镇分别搭设了外景,据说2015年8月10日就是该剧开机的日子了。
我们两台车沿着林肇公路一路前行,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到了肇源县新站镇,下了公路来到曾经是黑龙江女子监狱的原址,此时这里是肇源县帅亿集团的生产车间,前面一溜平房就是《青谷子》在这里搭设的外景地了。
嚯,打老远冷眼一看,一座古老的肇源县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里是《青谷子》中所描写的七十年代肇源县城的场景。
城门下,古朴素雅的、带有时代印记的肇源县城,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青葱的岁月,那个令人怀念的年代。
在我的记忆中,七十年代的肇源县城只有县政府是二层小楼,剩下县城所有的建筑都是清一色的平房。县城呈方形,四面有废弃的城墙,是能有一米多高的土包子。斑驳陆离的土包子坑坑洼洼,被雨水冲刷的印子清晰可见,上面有许多的碱色,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经历的风霜雪雨。
在城墙下是日夜流淌的水沟,水沟上面是一座座钢筋混凝土的小桥。由于多年的大小车辆碾压,小桥已经是岌岌可危,间或还有露天的地方,行人往下看会被惊得一身冷汗下来,就是这样的小桥每天是车水马龙,乡下的农民们赶着马车去县城拉货、送公粮。
站在搭设的肇源县城,在刻有“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对联城门的映衬下,城门的后面是横在上空的一条大条幅,白布黑字,有点六十年代“文革”的遗风,还有点七十年代“备战备荒”的气氛。街道是那种柏油的马路,风吹过来是漫天黄土,烟气杠杠的天空中充满了灰尘的土腥味。
“哎,这不是一百吗?还有那是大众浴池、新华书店,诶呀,国营饭店也在啊?”
同行的文友一声惊呼,我们呼啦一下马上围了过去。是啊,曾经肇源县城最著名的国营饭店、新华书店、邮电局和大众浴池是老百姓来乡村必须到的地方,瞅瞅如今搭设的这些外景,我们是感慨万千。
“这个位置搭设的是什么建筑?”
我指着一座小平房问当地的文友。
“从位置上看,应该是老市场对面的‘红卫旅社’。”
“红卫旅社?我最熟悉不过了,当年是我母亲工作的地方。”
说完,我走进了这间屋子,打开门,里面是一个大走廊,这真像是当年的红卫旅社。
“以前的时候,县城里大车店都在城边上,只有县城最繁华的地方有旅社,城外的老百姓来县城办事回不了家就住在那里,既方便,又便宜,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
当地的文友介绍说。
在新华书店里,我仿佛又回到了七十年代的过去。自己攒啊、攒啊,凑够块吧角钱走了二十里土路来到那里,非得买上几本小人书的情景历历在目。什么《小兵张嘎》、《三打白骨精》买到手是爱不释手,自己回家偷偷地躲在下屋一连气把书看完,然后藏起来,害怕被小伙伴们看见把小人书造得七零八半的。
在国营饭店里,童年时经常会兜里揣着几角钱买回一大兜热气腾腾的大馒头的情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那大馒头的香味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嘴边。
“唉,那时的大馒头太有嚼头了,不用吃别的,干嚼都会感到馒头的香甜劲。”
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心里话。
在邮电局外面,绿色的邮信桶子伫立在风中。小时候给远在小兴安岭大山里的爷爷奶奶邮信的时候,带着父亲的叮嘱,我把信塞进邮筒,听见“吧嗒”一声才能放心地离去。有时听不见“吧嗒”声,就会用树枝子捅一下,或者用吃奶的劲头使劲晃荡邮筒,害怕信封被卡住,落不了地,信不能寄到遥远的它乡。
在搭设的邮电局外面,我看见了一台二八式的永久牌自行车,这是过去年代纯粹的送信人骑的自行车。听搭设外景的人说是买来的道具,而且是几十年的道具时,我们马上来了兴致。同行的广生、英杰两位文友骑上了自行车想找一次当年的感觉,只可惜两位文友是几十年没有骑自行车了,在车上他们两位是歪歪扭扭,自行车不走正道。也难怪啊,真是难为他们了,已经多少年不骑自行车了,但是我敢肯定,当年骑车的感觉他们一定是找到了,而且是印在了心坎上。
走遍了搭设的肇源县城内景,我感觉似乎还缺点什么,还有点缺憾。一百商店的门不是转门的,应该是对开的木门才对。另外,如果再把县城的半拉子围墙搭设出来,下面再搭设上潺潺的小桥流水该有多好啊。
离开肇源县城的外景地,我们又往回赶,去瓦房村感受当年小村那古朴的关东风情。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瓦房村的外景地。
村边,一块沼泽地旁,盖起了原来瓦房村的小学和几座朴实的农家院。
乡村土路还是那么坑坑洼洼,泥草房子仍然是歪歪扭扭,教室里的课桌还是那样斑驳陆离,村里的大队部也显得那么破旧。屋里的大通铺、南北炕上铺上了糊不乱啃的炕席,墙上糊的报纸已经是焦黄,还有那门前的老辘轳和被磕碰得瘪瘪虾虾的柳罐斗子静静地躺在那里。我的心一沉,这些老物件已经是几十年没有看见了,冷不丁地瞅着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但又感到它们已经离我太远、太远了。
在一间关东地区过去的年代经常见到的老磨坊里,我推起了碾子台上的石磨,随着咕噜噜地声响过后,过去岁月里那磨大碴子的场景又显现在我的眼前。
寒冬里,呼号的老北风呼呼地刮着,天空中飘着大片雪花,此时的老磨坊里是非常热闹,老百姓挎着筐,背着麻袋,手里端着簸箕排着队在等着磨米。谁家在碾子上干活,都会有许多人在帮着忙乎着。那时人们之间的情感是非常纯真,又是那么默契,相互之间是那么地和谐,又是那么地美好。
“这不是风扇车吗?”
也许是上帝对我太眷顾,已经许多年见不到的风扇车竟然在这里和我邂逅了。我已经寻找了很多年的关东老物件就呈现在我的眼前,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感慨,《青谷子》剧组能把老式风扇车都能找到,看来剧中的故事一定会非常曲折,而且一定会有看点的。
在一个谷草垛的前面,我看到了一座和我们汉人居住的不一样的农家院。听当地的文友说,这是专门为剧组盖的,是站人居住的房子。哦,我突然明白了,瓦房村居住着许多站人的后裔,古老的头台镇就是清政府在肇源县到黑河建立的驿站第一站。那时,在驿站里从云贵高原发配来为朝廷传递文书的人,被称之为站人。站人的风俗习惯和汉人不一样,居住的房子也非常有特点,《青谷子》剧组建立站人的驿站房屋看来也是有许多传奇故事的。
不过,在村边的一个老式水井,就是那种带辘轳把的水井建在高台上,上面搭配了许多辫大蒜,我有点不理解。在关东地区,水井都是建在平地上的,高出地面那么大一块,我想这是不现实的,同行的文友也和我有一样的感觉。
我站在外景地村外一块高岗上,往村里观看,《青谷子》外景地这块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落,真实地还原了七十年代关东地区一个小村落的面貌,剧组也是费了许多心思,也是匠心独运地想拍好这部具有浓郁关东风情的电视剧的。
突然,在我的耳边仿佛听见了村子东北角那座院落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那声音很轻、很轻,就在耳我边,稍后又传到了我的心里,让我起伏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是啊,《青谷子》剧中的主题就是围绕村小学孩子们读书的艰难而展开的,读书对于农村的孩子有多么得重要,也关系着他们一生命运的选择啊。
离开《青谷子》外景地,坐在回县城的车上,我在沉思着:《青谷子》是在肇源县搭设外景地拍摄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从今天探访外景地实地来看,这部电视剧一定会充分展示关东大地上的风土人情,也一定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在发生,同时,我想,《青谷子》杀青后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上播出更会收视长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