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韵
今晨,九号线地铁上,看着你拥我挤的人群,我不由得想起年前那天濒临爆发的状态。差不多也是上班这个时段,地铁上的人推来搡去,一位比较赶潮流的女郎站在我前面,在地铁不断行进中向我这边挤压,眼看空间越来越小,我把声音压低,提醒了她一下,“别再往后靠了”。
她迅速转过头,拔高了声音说,“惯性,惯性,你以为我想碰到你啊!”如果她只是解释一下,“哦,这是惯性,我也没办法。”那我倒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那时我也没想到惯性的因素,但她盛气凌人的态度还是让我不爽了一下,忍不住压低声音理论了下:“说下就可以了,态度别这样。”她再次甩过头来,“我就是这态度,不好意思啊!”
“那就是你父母的教育问题了!”当然,这句话只是我的脑补,带有情绪的脑补。如果说出口,可想而知,一轮骂战即刻上演,这是我绝不想涉入的。多大的事儿啊,要这样伤肝动火?
巧合的是,我正在编一篇稿子《“情”忌一往而深》(将于《检察风云》第五期刊登)。作者在文中提到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为了研究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所做的实验:把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后让不同情绪状态的人往试管里吹气,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汽水”。
实验发现,不同情绪状态“汽水”的颜色和状态都不一样。心平气和时,“汽水”是澄清透明的,悲伤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汽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会导致它的死亡。由此可见,生气时的分泌物比任何情绪下的都复杂,且具有毒性,因此动辄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
人非常容易就会陷入情绪的冲动中,不仅是由于人的心理本身就非常脆弱,更因为在进化过程中,情绪可以调动身体的力量并指挥部分运动来保证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生物进化的目的是让我们尽量实现悲观和乐观情绪的平衡,在多数时间里乐观地充满希望和梦想,在必要的时刻利用轻度的悲观来使决策更准确。我们情绪调节的目的也正在于此。虽然,我们无法阻止情绪的产生,却可以阻止它的蔓延发展。无论情起何处,切忌一往而深,理性科学的应对才是制胜的法宝。
回过头想想,若当时一逞口舌之快,惹来半天情绪跌宕,实无必要。既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也没有原则性问题,一笑而过,海阔天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