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老村“胡谝”

(2023-02-13 09:48:01)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原创文字
六月第一天,便有佳音传。中午正在吃饭,有文友电话:老村先生要在矿务局讲座,问我可否去听。我欣然答应。
老村先生多年前已闻其名,却不曾睹其容,盖因先生长居京城。前年先生回澄办画展,期间在职业中学作讲座,朋友邀我,因故未能成行。但隔日在一次饭桌上,有幸仰见。虽未有交流,但见先生言谈恬淡,举止随和,并无我以为的鼎鼎大名之下的距离感。
今年初,县作协年会后,随澄城籍居京军旅作家刘秋玲女士,去鲁家河老村先生工作室拜访先生。同去六七人,都是文学爱好者,于先生工作室听先生谈文论艺。先生笑语殷殷,言辞娓娓。凡去之人皆赠书签名,更见先生安泰随和,平易近人。
如今又有文友邀我听先生讲座,自是欣然悦然。次日午后,提前十多分钟进场。三时整,先生到场。主办方领导延请先生上台时,先生似有腼腆之态。坐定之后,待主办方作完介绍,讲座进入正题,留先生一人在台上讲,主题是“乡土与写作”。先生一开口,竟然说他“有点紧张”,先生是何等人物,上过北大的讲坛,面对地方企业的文学爱好者哪会“紧张”?但是从先生的腼腆和“紧张”,我却读出了先生的谦和与可爱。
先生先从他去年清明节回到家乡说起,讲自己年轻时和现在对故乡这片土地的认识和理解。讲了几句,却对眼前一直正对着他的摄像者说,不要总是把镜头对着他,他就想和大家没有距离地胡谝一下,“像谝闲一样最好”。也许是自己以前见惯了大小会议无会不摄,不摄不讲吧,先生劝离摄像机这个小插曲让我觉得很新鲜,也更觉先生真乃纯粹文人,不拘小节,真诚可鉴。
然而,真正讲开了,先生的“胡谝”却是慧言妙语,引人深思。他讲去年回到故土的这个时段,说是“人生抛物线的最后一段”,把人生比作抛物线,我觉得颇为精妙。讲到他的故乡这几年居然挖出了周代古墓群,他强调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礼制最完善的朝代,再联想到他年轻时这片土地的贫瘠和穷困,说他们小时候不知道脚下的土地埋着那么多好东西,挖一个出来,就够养活他们几十年。说毕,又自嘲“知道了也挖不出来”。让人听罢不觉莞尔。讲到过去人对土地的依赖,他感慨“现代人对自然的亲近达不到古人”。
谈到他对土地的理解,他讲了他做了一辈子木匠还想让他也做木匠的父亲,讲他父亲把木匠做到了极致。讲他们村“住在涝池沿上的宝生伯”,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劳作,种十几亩地像绣花一样精细。由此他说,土地就是那个年代农民的信仰。现在的人没见过真正的农民,没见过他们穿的鞋,他们吃饭用的碗筷。不了解那个年代的农民,就不知道这块土地的韵味。他讲过去农村对男人和女人的称呼,他说那时男人叫“外前人”,女人叫“屋里人”。男人在外干活养家,女人不用出去,在家绣花,“做与艺术审美有关的事情”。我是第一次听人把农村妇女做的女红提到艺术审美的如此高度,细想一下,也颇有些道理。从先生这一番话,我不禁深深叹服先生对农村、对农民、对土地的理解。有对那个时代这块土地这样的深透体悟,难怪《骚土》一版再版。
讲到写作,他说作家这个行当和农民、和木匠是一样的,木匠把木工做到精致,农民种地也讲究精致。作家写作就是用自己的体验,把生活中精致的东西记录下来。所以写作的人首先自己要精致。写一篇文章要一遍一遍地敲,把能删的字词删去,锤炼文字,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表达清楚。他提倡写短篇文章,要贴着自己的生命去写。
对于作家写作怎么样做到精致,他说精致的背后都有一个慢的状态。所以他又说,要做文学先学“懒”,就是要慢下来。以我的理解,做任何事只要远离了利益,没有功利的驱使,自然就会慢下来,也才有可能做到极致。这又不禁使我想起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人只有经常做无用的事,才可以诞生离人心更近的艺术……。用者,利也,无用便是没有功利,不带功利,才能真正反映心灵。我想,老村先生的所谓“学懒”,所谓“慢下来”,便是让写作者“无用”地写,从心灵出发去写,不要急功近利地去写。
先生在台上讲,我在台下听。不知道别人感受如何,我确是没感觉到台上台下之分,的确如同和一个普通人在谝闲。讲座到最后,观赏先生在山西的画展视频影像,还没等人招呼,他自己先把椅子挪到台下,和大家一起观看。先生的随性自然又由此可见一斑。

                                                                                            (202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