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瞎子眼瞎心更灵

(2017-08-16 16:26:50)
标签:

王瞎子闹店

分类: 10.乡土寻奇
瞎子眼瞎心更灵
——采访《王瞎子闹店》主演者何干清老人
  烈日炎炎,暑气熏蒸。2017年7月27日,我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世安老师的帮助下,赴潜江市城关,寻访荆州花鼓戏《王瞎子闹店》中主演王瞎子何干清老人。
  在天、潜、沔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像王瞎子闹店,意思是说在周围的人一夜折腾、噪声大的环境下,吵得人睡不着觉。可见《王瞎子闹店》这出戏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王瞎子闹店》是荆州花鼓戏传统小戏,叙述的是盗贼罗客人跟踪两个进京献宝的举子,投宿在姚老板的客店。此事被热心的王瞎子察觉,巧约唱小曲的大、小幺姑一起来到姚老板的客店。是夜,在罗几次行窃时,王瞎子巧斗盗贼,最后终于将罗抓获,送官治罪。
  初见何干清老人,鲐背之年的他,乃精神矍铄,健步稳重。老人手持一把纸扇,更显不失风采。谈起他主演的《王瞎子闹店》这出独立戏,老人依然激情满怀,滔滔不绝。
  下面是何干清老人口述,本人录音整理。
  《王瞎子闹店》是“三个半瞎子戏”中的一出,另外“两个半”是《杨瞎子讨亲》、《陈瞎子逼奸》和《逃水荒》。为什么说《逃水荒》只是半个瞎子戏呢?因《逃水荒》这出戏中的瞎子是假装的。
  瞎子的脸谱,其眼膛漫黑显示眼眶窝凹,下眼瞠底下描一小白条,以凸出眼球,太阳穴勾画黑方膏药形,嘴唇上边画成八字胡。表演时只把嘴一张,稍带微笑,瞎子之特征尽展。
  盲人属道教,其行头为着道服、戴道冠,手持灵杖棍和响器,身背雨伞、胡琴、签盒。瞎子走路时低头佝腰,膀子伸得直直的,灵杖棍不住的在地上探路,迈着八字步,游走于乡村度日生。
  《王瞎子闹店》是个“闹剧”体裁、喜剧风格的戏,也是花鼓戏中一出丑角行当戏。全剧基本上没有过多的唱腔音乐,全靠演员的道白和表演。如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横念倒背、像绕口令一样的“一藏经”,考的就是丑角的“舌风”。有的说是“一丈经”,也有的说是“一掌经”,更有的说是“一字经”,我觉得用“藏”字比较准确。
  “一藏经”在戏中的口技及应行技艺颇受观众的喜爱,到后来的小型演出或领导开会,主办方根据演出的场时,只点我“算命先生”念“一藏经”。可这段“一藏经”曾在1962年的戏曲界开始抢救传统,整旧如旧,去谬存真,保留精华,把老戏盘出来演出。“一藏经”因以与戏“不相干”,被时任荆州主管文化教育的周传至同志删除过。因观众太喜欢“一藏经”了,我认为这才叫“戏”,删不得。后来的每场演出,我还是一意孤行地把“一藏经”加了上去。
  还有一段幽默、类似于废话的念唱,也是我根据戏的情节添加的。借鉴于《海罗墩捡子》这出戏中李天芳的一段念唱,原念唱词是:“昔日有个老姜尚,他的八卦比我强。他算晚上有月亮,我算白天有太阳。他算庙里有和尚,我算和尚不能讨婆娘。”我略加修改后,插在了到我在姚老板门前边走边哼唱的一段台词:“前朝有个老姜尚,我的八卦比我强。他算夜晚有月亮,我算白天有太阳。他算庙里有和尚,我算和尚不能讨婆娘。”后来,这段念唱成了观众在田间地头劳动时的口边语,人人会唱。
  唱戏是少不了唱的,《王瞎子闹店》中的唱词里几乎都是好话。如大小幺姑唱的一曲《劝人行善莫作恶》的戏,有这样的唱词:“人要讲良心,要把善恶分;损人利己害自身,恶果终归自己吞。”告诫人们:“行善得善,作恶得恶;欺人自欺,害人害己。”
  《王瞎子闹店》剧本的形成,是在1962年由王金苟与我按记忆斗词、孙鹤柏记录并初步整理。后又在1981年由孙鹤柏、李刃夫、与当时分管艺术的我合作,再次进行整理改编,才形成了今天所流传的剧本。也可以说《王瞎子闹店》的原创,基本上由孙鹤柏写成。
  1962年,据楚剧名家李骆客回忆,汉剧中有《王瞎子闹店》这出戏,他说,王瞎子是太白金星变的,罗客人盗窃两个举子的宝,王瞎子出来巧斗盗贼。颇有几分神话传说。李骆客看了我在汉的公演后,认为这出戏整理改编的较好,表演的也好,并写下一篇剧评,摄过剧照,刊登在《湖北日报》上。公演得到了省、市文艺界的好评。
  1981年,荆州地区文化局召开花鼓戏老艺人讲学会,我又一次找到孙鹤柏、李刃夫两位老师,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剧本的意见。我认为结尾太土了,能不能搞得“洋”一些,毕竟两个举子是读书人,要符合其身份。两位老师说,那是改不得的。“未必”,于是我想了“莫道眼瞎天地昏,世上就怕有心人;手持灵杖心明亮,专管人间路不平”群口的四句话,作为《王瞎子闹店》这出戏的结尾的点题,以突出闹剧归正。
  从此,《王瞎子闹店》成了一个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好剧本。舞台上,我一次次地扮演王瞎子这个角色,念过无数次的“一藏经”和“六六工尺”曲谱,也对着后台一遍遍地高喊过“是宝贝,就要抱倒睡”……仅那一次荆州的汇报演出就达30多场,也专场为时任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演出,受到领导的高度赞誉。值得庆贺的是,我主演的荆州花鼓戏《王瞎子闹店》,1981年由湖北电视台摄制成电视戏曲艺术片,参加中南五省区电视片评比,获优秀奖,中央电视台及五省区电视台先后播放。
  想起来,画瞎子眼睛,还是湖北电视台摄影随行化妆师用的白水彩颜料,在下眼瞠底下为我随意涂表后,大家都觉得很好。一是凸现了瞎子双眼的白色部分,给人以闭合的假象;二是免得双眼时常睁开,时常闭合,总保持着半睁半闭状态。以后的演出,我一直是采用这种涂表下眼瞠的方法。
  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你这个人怎么不讲道理,问路还骂人呐”(用灵杖一扫)。手持灵杖横扫这一动作,是受到小时候村里一位叫“狗娃子”盲人的启发。不懂事的孩子们经常细弄算命先生,先生被惹怒后,就用手里的灵杖去横扫那些淘气的孩子们,把他们吓走。
  为了演好王瞎子,我平时上街和出门办事,注意观察瞎子的外形动作,摸清瞎子的内心活动。我善于交瞎子朋友,有剧团拉胡琴的、有卖老鼠药的,还有算命的。我经常找他们聊天,观察他们的举止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
  瞎子失明,以耳代目。和人说话不是面对面,大多喜欢将头偏一点去聆听。瞎子一年到头在外打生意,东的西的晓得的多。瞎子走路,灵杖先行。瞎子离不开灵杖,准备动步先点两下地面。眼瞎心静,思想敏锐,说话不紧不慢。瞎子喜欢自言自语,有时不知想起了什么,自己一个人爱发冷笑。瞎子吃饭总怕撒了,吃的时候离碗多远就把口张开了。瞎子在想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眉毛向上皱,眼往上翻现白眼;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是盾毛向下皱,眼往上翻现白眼。瞎子都比较乐观,喜欢说笑话,语言也比较诙谐。瞎子把东西掉到别人家了,心急得很,不声不气地急忙转身去找……这些就是瞎子的共性和与有眼睛的人之独特性。
  王瞎子一上场念四句自叹:“甲子乙丑眼生病,丙寅丁卯丢眼睛,戊辰己巳学算命,庚午辛未度日生、度日生。”这四句话看起来既悲又惨,但也突出了王瞎子乐观的性格,后部分则更加幽默风趣。丑角应工戏《王瞎子闹店》,全剧由投店、摸店、闹店三主段戏贯穿而成,其中闹店一段是高潮。在闹店中有五更,老剧本是“一更点戏”、“二更讨烟抽”、“三更假捉虱子”、“四更高喊失火”、“五更叫棍子不见了,捉贼”,连闹五更,直闹得盗贼罗客人无法下手。
  后来,写剧本人认为罗嗦了,简化为闹四更,直接从二更开始,即二更“点戏”、三更“捉虱子”、四更“失火”、五更“捉贼”。
  在闹二更“点戏”时,王瞎子要脚本点戏,大幺姑说“二百钱一点”,姚老板则问王瞎子:“身上有没有钱?有钱你郎就出手。”王瞎子假装数着袋子里几个小钱,还大声说:“大幺姑小幺姑拿钱克。”这时,大幺姑小幺姑的一句话:“哎哟!哪个要你郎的钱喏!”让王瞎子解除了面前的困宭。王瞎子还死要面子地回答大幺姑小幺姑:“是真的不要,我明天敲麻糖你们吃。”事出有因,大、小幺姑不要钱,一是王瞎子免费给她们抽过签,二是告诉她们生意旺信息,在西北方姚老板的店里,她们感激都来不及,所以,王瞎子来了个借别人的油壶打油、顺手牵羊的方法,当戏唱完,王瞎子不仅分文未掏,还说“好贵的戏也。”足以表现出瞎子把钱摸了正面摸反面的吝啬性格。
  在闹三更“捉虱子”时,罗客人用小刀撬门,被王瞎子听见,他急得抓耳挠腮,当手摸到胸前时,他忽然心生一计,假装在捉虱子,根据听觉判断罗客人的行动,边摸边自言自语:“啊,你还在动呀!”使罗吓了一跳,王又配合罗的动作说:“啊!你还在跳哇!你还在爬呀!”紧接着高声大喊:“捉住了!捉住了!”把满堂的客人都叫了起来!继续高叫:“快拿灯来!拿灯来……”这时,不仅台上的整个视线都集中到了王瞎子的身上,而且全场的观众也都一齐盯着王瞎子,迫不急待地想听下文。戏演到这里,顿时安静下来,几乎连呼吸声都听得见了,王瞎子才“冷声冷气”地说:“你们看是一个跳蚤、还是一个虱子?”观众看到这里,冷了半头腰,无不佩服王瞎子的聪明机灵,风趣幽默。
  在闹四更“失火”时,罗客人持刀杀王瞎子,危险时刻,王瞎子大喊“失火”。当店里的所有人起床救火时,王瞎子却对姚老板说:“吃了一碗大麦粉子交辣末子,肚子里似火,哪个说失火。”还埋怨别人大惊小怪。王瞎子的沉着应对,计出诡谋,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在闹五更“捉贼”时,盗贼把二个举子的珍宝偷到手,王瞎子大喊有贼,并守住门,不让盗贼跑掉。众客人将盗贼罗客人制服,搜出珍宝,物归原主。
  失之东篱,收之桑榆。这真是“瞎子眼瞎心明亮、丑角人丑心灵美”。
  “丑角”之所以让观众们喜爱,就在于角色语言的幽默诙谐,动作的夸张与滑稽,具有针砭时弊、淳化民风、褒贬善恶、颂扬良俗的社会功能。由于所需刻画的人物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因此每个人物的性格、动作都各不相同,为了能很好地表现各个人物的形象,哪怕是每一句台词,每一动作,每一个眼神,何干清老人都会练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几十年的演艺生涯,老人深有体会地说:“当一个演员,把一个丑角演绎得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刻骨铭心,就说明这个演员成功了。”
  一种戏曲,一份故事,一个剧种,一篇传奇。当谈到传承话题,何干清老人回答我:“现在喜欢唱戏的人虽然越来越少了,但不能让这么好的剧种在我们这一代就消失了,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收徒弟,教儿女,把花鼓戏传承下去,把根留住!”

瞎子眼瞎心更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