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晒书节

标签:
唯有读书高 |
分类: 3.乡土习俗 |
岁时年节中的六月初六,民间流传有“六月六、龙晒衣”的说法。天时谚语:“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给你龙晒衣”讲的是关羽与龙王的故事。五月十三下雨俗称“磨刀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恰是关公磨刀日,六月六则又是龙晒衣。磨刀日这天龙王必须降雨,若是龙王在这一天下雨的话,六月六这天关公就让龙王晒衣。生活农事按气候现象推测,就是如五月十三是下雨天,那么,六月六则可能是大好晴天。据传说,有一年五月十三,龙王忘记下雨,于是到了六月初六这一天没有太阳,龙王也就无法晒鳞衣了。
把龙比喻为皇帝,似乎周朝就已经有了,将龙绣上皇袍上叫龙袍。“六月六、晒龙袍”,则是皇帝晒龙袍的日子,老百姓不得与皇帝同晒,要从初七起才能晒衣物,人们又称之为“晒福(伏)”,这是老规矩。
“六月六,晒龙袍。”在民间也流行有这样的故事。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在扬州巡行,不料天降一场雷阵雨。虽然很快就雨过天晴,云开日现,但皇帝的龙袍已被淋湿。身为九五之尊,不便穿平民衣服,下属官僚就出主意说,趁太阳火辣,不妨将龙袍脱下来晒一晒。这天凑巧是六月六,于是,皇宫就将该日定为“晒龙袍”的日子,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
旧时的农村,每逢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人们都会将衣物拿出来翻晒,如洗蚊帐、被单、被套等,逐渐地形成了“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人们认为这一天衣物晾晒了可以防霉、防虫,这一习俗也不无道理,因为每到梅雨季节,天经常下雨,家中的衣物很可能受潮发霉。农历六月,正好是梅雨季节过后,季节进入初伏,太阳也最热最辣,趁天晴翻箱倒柜、洗洗晒晒,当然是一件难逢的好事。
农历六月六相传为“天贶(kuàng)节”,又称“晒书节”。六月六为什么要晒书?民间有几种说法。
一说:宋代时有一年六月初六,上天赐给宋真宗赵恒一部“天书”,赵恒将天书视为珍宝,收藏起来。为了防止天书霉蛀,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他都要把天书拿出来曝晒。后来读书人也在六月初六这天,将所藏的书籍、字画摊在太阳下晾晒,故称六月初六为“晒书节”。
二说:相传朱彝尊在六月六这天露着大肚皮晒太阳,正好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看见,康熙问他缘由,他说一肚皮的书派不上用场,快发霉了,所以要晒晒。康熙回宫后就招朱彝尊进宫,经过交谈,发现朱彝尊果然满腹经纶,于是把撰修《明史》的重任交给了他。此后读书人都在这一天晒诗书字画,以示学识高深,系成“晒书节”。这当属是野史了。
三说:晒书节还与佛教有关,相传唐僧从西天取经归来,途中经书掉进河里。他把经书捞出来晾晒,而这天正是六月六。此后寺庙里就把六月六作为晒经书的日子,并称此日为“晾经节”。
其实,晒书与传说毫不相干。都知道,书籍的纸张是丝帛或草纸的,文字的印刷用的是油墨,装订用的是索线。遇多雨天,书籍接触水汽后,纸质会受损,油墨会挥发,索线会朽断,所以“晒书节”这天,把书籍、字画搬出来掸掸灰,见见光,既能起干燥收潮的作用,又可驱赶藏匿于书页间的书蠹。
晒书品书香,展示的是悠久的藏书文化。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爱书的精神品格,能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知识就是力量,通过读书思考,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加见识。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充分说明了古时候人们对于文化的无比崇尚。重视读书,成就未来,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