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糯高粱
庄户人吃糯性食物有狠,我也是。
“粘米坨,糯米坨……”五谷杂粮有粘米和糯米之分,以大米为例:粘米,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词,也为梗米、籼米,我们天天吃的米就是粘米。粘米并不“粘”,其米粒细小。糯米,也叫江米,外表看上去也有粘米晶莹透亮的感觉,但颗粒长,粘性比粘米好,吃起来腻人。
江汉平原糯性粮食作物的种植有糯谷、糯粟(小米)、糯玉米、糯高粱等,但又以糯谷种植的最多。只有在白田才会去种些糯粟、糯高粱之类。
用糯谷米作原料制作食物较广,汤圆、糍粑、炒米,做伏汁酒、做糯米丸子都离不开它。糯米饭好吃,顶饿,做起来也方便,江米淘干净,倒入铁锅一焖,烧几把火饭就熟了。也可以用甑蒸。
糯粟,加工出来的糯粟米可做出粟米炒米、粟米麻叶子。麻叶子是老沔阳一种传统的年什货,有大米炒米麻叶子,高粱炒米麻叶子。粟米麻叶子,就是用粟米炒米拌熬制的米糖加工出来的。
糯玉米属特用玉米类型,在我地很少种植。糯玉米籽粒具有甜、黏、香的特点。
高粱作物和其它作物一样,在品种上也分粘、糯两大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地广泛种植杂交高粱,也有糯高粱。高粱大多用于酿造白酒,有些名酒需要糯高粱酿造。糯高粱米质糯性,食味好,既可以酿酒,也可作为食品制作原料。
昔时,生产队种红高粱,不是用整块地去种,而是与黄豆间作套种。到了秋天,高粱红了,黄豆毛绒绒的豆荚鼓胀起来,社员们歼/牵(割穗)了高粱割黄豆。
歼高粱,只是割高粱穗部分,高粱穗杆留出尺余长。高粱的脱粒同其它杂粮作物一样,也是用石磙去碾压,加工高粱米则是用石碾或石碓。印象中,那时的生产队机务室是没有高粱米机的。
高粱穗杆是扎扫帚的好原料,“高粱缈(苗)子”扫帚质量好,结实耐用。现如今,厚重的高粱扫帚已淡出人们视线。
扎扫帚我也会。扎扫帚看似简单,也讲究技巧,扎得太松扫帚会散开,太紧麻绳容易断,扎扫帚这门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术。扎扫帚时,将麻绳系在腰上,分别去添夹一根根高粱缈子,一道一道地勒紧。老人曾这样告诉我:脾气坏的人适应扎扫帚,想来,自己一生的吃了脾气的亏,可能与自己的爱好——扎扫帚关联。我扎的扫帚挂满檐板,也卖过,也送乡邻。
忆起了,吃糯高粱是大集体的事。那时,生产队收获的杂粮多是分给社员作为口粮。各家各户分到的糥高粱,只是作为制作炒米、麻叶子,合(荷)叶子、汤圆之类的原材料。把糯高粱用碾子、石碓去壳,用簸箕去皮,晶亮的糯高粱米就加工出来了。糯高粱米是粗食,做成米饭其营养价值高,又是糯性的,难嚼难咽难消化。
制作糯高粱炒米,同制作糯米炒米一样,也是先泡米、甑蒸、晒干、用河沙炒等过程,炒熟的高粱炒米红白相间,一颗颗像小珍珠一样。热水泡着吃,有微甜的味道,软绵绵的口感。
整高粱麻叶子要用扁担去压平,这样米糖和炒米才能生基,然后将整出的每一段切成小片。高粱麻叶子虽说不好看,但入口松酥香甜。
糯高粱合叶子的制作比较麻烦,泡米、推浆,敷成薄饼状(塌合叶子),撕成块晒干,然后用食油炸熟。
塌合叶子,如同塌豆饼一样,也用的是大铁锅,烧的是穰柴。塌合叶子要选择晴天的早晨,推好的糯高粱米浆放糖精后,用勺子舀到烧热的锅里,用大蚌壳在锅里敷成圆状,翻边后烙一会,就可以起锅了。端到外面架上晒的人,倒拿着米筛,接住从锅里铲起的合叶子,再翻面放到晒架上。为了防止粘住晒帘,也放几根麦草。半干后撕成小块,晒干收藏。
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办年什货开油锅,就是去炸合叶子、饺子、麻花。糯高粱合叶子比江米合叶子厚,呈肉红色,吃起来香甜酥脆。
糯高粱汤圆,也是先制出汤圆粉,然后搓成汤圆去水煮或油炸,糯高粱汤圆煮出来的汤是红色的,美味可口。油炸糯高粱汤圆滚上糖也好吃。
家乡的糯性食物吃起来劲道,记忆犹新。如今糯高粱食物虽然吃不上了,在这里念及起它,作为解解乡愁罢了!说到它,过过嘴瘾,愿不会被人们遗忘。
曾几何时,在水利工地上,我与村子里的人赌吃糯米饭,在没有新鲜菜下饭的情况下,也能吃完一小洋盆,下餐也不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一般说来,饱腹感高的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较顶饿的食物,挖河做堤是重体力活,“人是铁,饭是钢”,顶饿才有力使,才添干劲。
“民以食为天”。仙桃的美食闻名遐迩,“沔阳三蒸”富有特色。家乡的地产丰富:“沙湖盐蛋沔城藕,红庙酥饼范关酒。”仙桃是因其地理、习俗、历史等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民间小吃是家乡民风民俗的一个反映,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在外地谋生,很少吃到家乡糯性食物的那种味道。回忆起在家时吃到的糯高粱系列食品,几十年过去了,在回味里,家是那么温馨,家乡是这么的近,又是那么的远。(张才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