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粗陶水缸

(2013-06-06 19:05:53)
标签:

清冽甘甜

分类: 4.乡土什物

 粗陶水缸

                              

                      粗陶水缸张才富

 

天气有些闷热,似乎有雨下。记得旧时,家里盛水的水缸出汗,也就是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天就要下雨。人们通过陶缸里水分子扩散现象来预测天气,也是很灵验的。回忆起这些来,使我联想到在二三十年前,家家必备的那一口口水缸。

水缸是用来盛水的粗陶器皿,是家庭不可或缺的物件。水缸是用粗糙的陶土烧制的,外表上过釉,棕褐色,为上大下小的圆形口底,形如莲蓬。水缸放在灶台旁,做有两半圆合成的缸盖,缸底有一尺深的样子埋在土里,也有在水缸口的外侧用木料做半圈栏杆,一是防止向水缸里倒水时,减少水缸受力而破损;二是挑水木桶不会被缸沿磨坏。

人们常说的水缸是指吃水缸,其大小,家庭里用的多是中等型号,一般能盛三担水,小的则只能盛一两担,而粉坊用来泡粮食的大水缸有的能盛水十多担。水缸按其用途还可以分为,如装米的叫米缸,装潲水的叫猪水缸,榨坊里装油的叫油缸,采购站防火备水的叫消防缸等等。

老电影《南征北战》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又喝到了家乡的水”!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是一个温柔多情的水乡,我对家乡的水有着独特的情感,早年间家乡的河水悠悠,清冽甘甜,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养育了我们一代代人。那时,人们吃水都是从河里、潭里去挑水,夏天的晚上到河里洗澡。

河沿岸的人家,村子里的男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河里去挑水,把缸挑满,以备一天的吃喝和小用;女人们则是在河里浣衣,河边有歇脚的青石板,也搭有埠头。

我家住在通顺河边,这是一条灌溉河,浇灌着两岸肥沃土地。小时候抬水,长大后挑水,天天离不开扁担和水桶。重担下的碎步,爬过不少的上坡路。

明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晶体,化学名称叫硫酸铝钾,是由硫酸铝和硫酸钾两种盐组成的复盐,是一种非常廉价的净水剂。故乡的夏季,一遇大雨,河水变得浑浊,挑来的水倒进缸里,是不可直接饮用的,多用明矾来澄清。即把明矾敲碎,撒入水缸里;再就是用一根打通的竹筒装上明矾,竹筒上钻有许多个小孔,然后伸入缸底,不停地用力快速打转搅水,水面上即形成深深的漩涡,明矾向四周扩散。过一会,水里的污物杂质沉淀下去,清澈的河水就可以饮用了。

待到一缸水吃完,水缸里沉淀下来泥沙就会积累成水垢,下次挑水前就要起“缸脚子”,用干净布去抹干净缸底。

新女婿图表现往往是给丈母娘挑水,话说我们村里有一个儿子娃叫全平,端午节给未婚妻家送礼,为讨丈母娘欢心,挑起水桶去担水,人矮,这水桶在地上拖,在往缸里倒水时,水桶猛地往缸口一碰,水缸两个半边了,赔了水缸是小,这婚事也因此而告吹。后来,人们编成小曲来流传:“骂一声该死的吃水缸,拆散姻缘理不当,全平哥吃亏不讨好,顶起碓窝子把戏唱”……

在我的家乡,形容人说话理直气壮,有用“好大的缸口”来比喻的,“缸口”指的是水缸的上口直径,反映出一个人的口才好,能说会道,演讲振振有词。

“缸里赶蛤蟆”,指的是缸里没有水了,那时,人们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各类生物多样性相互生存。有时到河里去挑水,水桶里能带回青蛙和小鱼。“穷灶门、富水缸”,说的是灶门口不可随意堆满柴草,应该现烧现取,防止遗火引燃,酿成火灾;水缸里水常满贮,循环不已,万一出现火情,取缸中之水,以水灭火,这些都是很实用的民间防火措施。

吃水缸经受着磕磕碰碰,天长日久,如破了,用树皮、铁丝、竹篾去打几道箍,仍然可以去装干物,过年还在缸身贴个繁体的“丰”字;如损了,只是有些裂痕,请锔匠给打个鑻子,也可以盛水,还可以去做茅坑用。

小时候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就跑到水缸前,拿起水瓢去舀水喝,甘甜凉爽。冬天里,水缸里结着丝冰,撒把盐,冰就化了。此事到缸里去喝凉水,牙齿冻得咯咯地响,母亲说:凉水补血!哪里是补血?补得我鼻涕直流。

现在,家家用的是自来水,水泥池子替代了水缸,再也难找到水缸的踪迹了。昔日那一担担水,让我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也激发着我生活的勇气,知道了应怎样去承担人生道路上压力和磨练。那时,自己在镇企业工作,回家休息离开家时,总要把水缸挑满后再走。柴多米多没有日子多,回到厂里,心里仍挂念着老父亲,担心他拎起水桶去挑水跌倒闪腰。

窗外下着淅沥小雨,微风阵阵,我的思绪在雨中飞扬。来到窗前,久久地凝望着雨,听屋檐滴雨的声音,宛如古老的水缸接雨水“滴滴、答答”的响声,水缸里飘着的浮萍时隐时现……

 

粗陶水缸

粗陶水缸

 

粗陶水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渐远的农具
后一篇:方圆之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