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被称之为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发现,这件学术史上的大事,已有百余年历史。几代学者孜孜不倦地挖掘与探索,使得甲骨学成为一门羽毛丰满的学科。甲骨文是在1899年得到学术界鉴定的。随后,海内外许多学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逐渐使之形成了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即甲骨学。现在每年都有很多甲骨文方面的论作发表,令人目不暇接。甲骨文与考古、历史、语言、艺术等各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是历史学家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文字学者探讨研究的主要课题,如今更是广泛得到书法和篆刻爱好者的推崇。
殷墟甲骨文自从1899年由王懿荣辨认后,1903年刘鹗纂《铁云藏龟》,为甲骨文著录之始,其自序所释才40余字。1908年孙诒让作《契文举例》,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之专著,其所释亦只有185字。1910年罗振玉作《殷商贞卜文字考》,释字较多,为473字。1915年作《殷墟书契考释》,乃专门考释甲骨文字,所释为485字;1927年增订本所释文又增至171字。1920年王襄作《簠室殷契类纂》,释873字;1929年重订,所释增为957字。1923年商承祚作《殷墟文字类编》,根据罗振玉、王国维考释并加以己说,共释790字。1934年孙海波作《甲骨文编》,释1006字,见于《说文》者765字;1965年增订本释1723字,见于《说文》者872字。1933年朱芳圃作《甲骨学文字编》,释845字,加补遗80字,共释925字。1959年金祥恒作《续甲骨文编》,释1048字,除去重文59字,实释989字。1971年马薇庼作《薇庼甲骨文源》,共收1742字,为考释甲骨文字数最多之一书。1988年徐中舒主编12人集体编辑的《甲骨文字典》收1111字。1991年刘兴隆著《新编甲骨文字典》,传承前人研究成果,融合自己之见解,共收单字愈3000,新释文字80余。2003年殷墟博物苑杜久明、牛元英等8人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写意书法集》,共集殷墟甲骨文1127字,应为最近出版的一部甲?
近代以来,甲骨之学,臻于大昌,考释文字者,颇不乏人。唐兰、于省吾号为大家。唐兰有《殷墟文字记》,新释之字74,加上《续记》和《古文字学导论》等书,达百余字。于省吾曩有《甲骨文字释林》上中下3编,共计190篇,再加上其他论文,号称新释300字,俱为甲骨学大师。以郭沫若、闻一多、陈梦家为代表,推衍了孙诒让、吴大澄、王国维诸老辈的遗绪,注意到对甲骨文、青铜器的断代方面,力求旁证—形制、花纹种种。他们大多是新诗人,参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创造出一种具有说服力的文风,在研究方面均有飞跃的发展,打破了两千多年来多根据《说文解字》研究古文字的态势。清代以前对于文字的研究,大致为“以今逆古”之法。由于许氏之学出于贾逵,而贾逵又出于班彪,兼参以扬雄的“奇字”,他们对古代文字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山”之功。“学然后而知不足”,因所见之局限,难免多与甲骨文、金文相抵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byht整理)
.

.
甲骨文的“身”字
.


甲骨文的“身”字,像一个腹部隆凸的人形,其本义当指妊娠,即妇女身怀有孕的意思。“身”又指人或动物的躯体、身体,引申指自身、自我,又引申为亲自之义。凡从“身”的字,大都与人的身体有关,如躬、躲、躺、躯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