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顺口溜,惹人遐思邈想。
当地人说,古时候这里有一句顺口溜:“渔黑二镇,赛过南京。”
渔,指的是渔泛峰;黑,指的是黑流渡。黑流渡现位于天门市。渔黑二镇,都是汉江边上的两个著名集镇。两镇相隔不远,加在一起,比南京还繁华。
渔泛峰—让特色与老街同在
上世纪70年代,我到络绎中学看望在那里教书的同学,第二天与同学一起到过渔泛峰。那时还能体味到一些“赛南京”的独特韵味,但现在是不大能够了。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保留下来的老街旧巷,古老路桥和老树老屋中感觉到昔日渔泛峰的韵味,去领略渔泛峰的独特魅力。
老街是什么?大的方面来讲;老街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沉淀的不死魂灵,是城市大段历史的缩影。这话极其贴切,尤其对那些老街旧巷而言。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当你见惯了城里的繁华,厌倦了眼前的热闹喧嚣,别忘了在我们视线之外,那些在热闹中独守着沉静,挟着厚重历史和沉沉记忆的老街,正期待着你的怀旧之旅。
充满情趣的地名
渔泛峰象一条鱼。香烟缭绕的永镇寺镇守着这条鱼。当你在错落有致的青石板上徜徉时,恰好踩中鱼身。鱼尾处是两条成八字分开的岔街。东边叫江西街,西边叫咸宁街,居住着祖籍江西和咸宁的商人。鱼翅旁边有一条小河,穿过石桥,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庄园,是渔泛峰陶员外的公寓,门前有一颗遮天蔽日的白果树。渔泛街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有肉案布庄,百货什杂,饭馆当铺,早酒馆,澡堂子….大街小巷看到的是忙忙碌碌的船夫,游手好闲的公子哥,斤斤计较的鱼贩,八面玲珑的老板娘。听到是南腔北调的吆喝,也有少数民族,洋人时常出现在街上。
六百年前的渔泛峰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汉江水在这里形成一个天然的码头。四处八道商人先后在此落籍,渔泛峰从此热闹起来,才有渔黑二镇,赛过南京的美誉。
三百年后,闯王李自成兵临渔泛峰,战马栓在陶家庄的白果树下。陶家庄的富有惹怒了闯王,于是燃起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渔泛峰满目疮痍。
1942年,日本鬼子来到渔泛峰无恶不作,大土匪又是一场大火,将江西街和咸宁街烧了个精光。
——只有那棵白果树顽强地活了下来!
抗战期间渔泛峰一度划归潜江县管辖,后回归天门县。解放后,归沔阳县管辖。现行政区划为仙桃市郑场镇渔泛村。不管区划如何变化,都见证着渔泛峰的历史。
有趣的是,有些街名似乎是由着迁移的人群来的。比如;江西街,咸宁街……
走进老街
渔泛峰的老街的魅力究竟何在?当你走进渔泛峰,发现老街真的很美,这是一种宁静美和质朴美,与喧闹的城市比显得不同。
在昔日繁华的老街里,有神态悠闲的老人在门口晒太阳,有无忧无虑的小孩在嬉戏,还有小商店淳朴厚道的生意人在懒洋洋地打哈欠……环顾左右的老屋,触摸斑驳的木门,踏着脚下的青石板,沿着老街前行,你会发现街道的老屋都有雕花窗子,窗子上的花纹很精美。推开合门,走进院落,发现长长的屋檐已经残破,木制的梁柱已经腐朽,院落里堆放着破旧的杂物,岁月无情地印刻下了它的痕记。老人倒也热情,不过随口说道:破路破房子都乱七八糟的,有什么可看的?!从他的眼神和语气中流露出真切的不满和期盼。老街古屋,也许对于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家来说,只不过是城市里的旮旯角落,他们不希望成为最后的守望者。而对于你这样的匆匆过客,老巷古屋虽然残破,却散发着一种残缺美,其间还蕴涵着某种历史意义。
充满人情味的老街
走在老街中,你会油然感到一份温情,身心不由自主就松弛下来。老街十分静谧,人们各行其事,但又十分熟悉和关心彼此。简陋而凌乱的小商店,理发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商店的一些物品十分怀旧,是城里很难找到的。比如那些含有乡土味的蒲扇,连枷,刚从铁铺里打出的锄头,铁锹……它们不仅勾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而且价廉物美。
店里的店主不管路人是不是买东西,都会热心地招呼。当路人不知道拿在手里的东西用来干什么或叫什么时,不用开口,旁边的热心的人马上就过来不厌其烦地解答。老街里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感。
老街的保护和开发
想要去了解渔泛峰的历史和民俗风情,就应该着力对渔泛峰保护和开发。平生认为;在城乡开发建设中,对老街的保护,开发始终要坚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让特色与老街同在。因为没有老街,没有特色,渔泛峰也就走向了平凡。老街是有生命的,不能仅仅把古老的东西看成是脆弱的,需要保护的东西,它们也具有经济价值,开发好了能给渔泛峰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对于渔泛峰,要懂得保护,更要懂得利用。(张才富)

渔泛峰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个地名
渔泛峰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仙桃、天门、潜江三市交界处仙桃市郑场镇境内。北滨汉江,南抵汉丰渠,东靠陶董古河,西连肖家池。因昔为湖中高地,称“峰”,每逢渔泛旺季,沿湖渔民常于此捕捞,故名渔泛峰。
渔泛峰始建无考,据说唐已成集,后屡毁屡建,兴盛于明、清时期。属天门县古八镇之一,为汉江著名港口,曾设有衙门和驿站。明初起,这里便是江汉平原粮食、棉花的集散地和口岸,历史上这里所生产“渔泛布”或“棉缎”甚至一度远销日本、朝鲜等国。渔泛峰最繁荣的时候,驻有十三省的商会,码头上的13级石阶,据说代表当时的“13省”。设有粮行10家以及炭店、药店、匹头、日杂等商店。曾有“九渡十一庙”之说,如洞庭庙、东岳庙等。当地还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渔黑二镇,赛过南京。”不过,乐极生悲,渔泛峰曾多次毁于战火。元末明初“朱洪武三洗湖街”,街房所存无几。接下来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和抗战期间日军火焚;尤其是1942年土匪“凡涛麻子”纵火,将江西街和咸宁街烧了个精光。渔泛峰残存的建筑依然挺立。抗战期间渔泛峰一度划归潜江县管辖,胜利后回归天门县。1949年后,为利于汉江防汛划归沔阳县(今仙桃市)管辖。不过,由于长江水运衰落和公路的兴起,渔泛峰商业地位一落千丈,并随着商家逐渐迁出而衰落,虽然渔泛峰因稍高的地势躲过了历史上水患。曾是商贾云集,商家必争的繁华商业重地渔泛峰辉煌不再。
相对于江汉平原而言,渔泛峰历史上似乎较其它地方更富裕一些。虽然屡遭劫难,却屡毁屡建。现存上街、下街、后街、新街。街区沿(汉)江分布,南北走向。其中上街街面过去全部铺有青石板(残破所剩无几),下街连接连渔湾,有3.5千米长。残存有近五十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宅。民居大都以杉树为骨架,青砖灰瓦,门面、厅室与客房间均用很薄的杉树板隔开,房子不高,用木板隔成两层,临街的门面都很宽,门槛一律用杉木制作,客厅地面均高出门前大道约一尺左右,两家之间用一堵很高的墙隔开,以避免出现火灾央及邻居。
有人把渔泛峰民居建筑格局形象地比作一条鱼,当你在残破的青石板上徜徉时,恰好踩中鱼身,鱼尾处是两条成八字分开的岔街。东边叫“江西街”,西边叫“咸宁街”,居住着祖籍江西和咸宁的商人。鱼翅旁边有一条小河,穿过石桥,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庄园,是古镇上最大富翁陶员外的居所。据说陶姓祖先是从江西避难至此的,并带来一颗白果树种子种下,渔泛峰从此喧闹起来。如今这颗千年银杏古树虽已风烛残年,但却亲眼见证了渔泛峰的变迁。在位于现今汉江大堤南150米处,曾经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建,清同治七年(1868年)和民国3年(1914年)曾修葺的永镇寺的旧址。除了古建筑和古树,还有众多的古代遗存,如寺庙、碑刻、瓦当等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渔泛峰1949年后当地受经济条件及防洪的限制,建筑物改扩建很少,反而使古村落得以较好的保存。这是渔泛峰不幸中的万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