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百家饭的手艺人

(2012-04-08 22:06:07)
标签:

百家衣

吃百家饭

手艺人

孩子

布块

分类: 2.乡土工匠

吃百家饭的手艺人

吃百家饭的手艺人

    沔阳地区称手工工匠为“做手艺的”或“吃百家饭的”。因为手工工匠在哪一家做活,哪一家的主人就得管吃管喝,工钱另外计算。农民觉得做手工匠不愁水旱饥荒,因此有“手艺在手,走遍天下能糊口”的说法。乡下农民至今仍想设法送自己的孩子拜师学艺。

    但“百家饭”并不易吃,手艺人有很多独特的行规和禁忌。技术通过师傅带“乖”的方式传授,在建立师徒关系时,要办“拜师酒”并写一份契约,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方可入门。学徒期一般为三年,三年中徒弟不仅跟师傅帮工学艺,而且还要帮助师傅做家务,如挑水扫地种菜等,没有任何报酬。学徒期满还要办谢师酒,请师傅及同行到家中作客。师傅要赠送一套工具给徒弟,以示衣钵相传之意,并主动转让一些较固定的雇主或客户给予徒弟,以便徒弟有立足发展之地。

    手艺人的禁忌很多,每年第一次开工叫开张,开张必须选择吉日,去开工的方向必须是大利的方向,这些都要根据历书确定。这一天的工钱,主人要用红纸包好付给工匠,不宜欠帐,因为一年开始要有一个好兆头。还有一些特殊的行业禁忌,比如瓦匠、木匠、石匠的劳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特别讲禁气,在不利气的日子,工匠们是不出工的。

    沔阳手艺人中最出风头的是瓦匠,沔阳的瓦匠历史悠久,沔阳民间建房有请画师在屋檐下绘制壁画的习俗,称为“屋檐画”。

    屋檐画内容中,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应有尽有,尤以场面繁杂、人物众多、历史戏剧人物画见长。如;辕门射戟等。 张才富

吃百家饭的手艺人

 

百家饭和百家衣河南风俗

 

    中原地区浓郁的奇风异俗给这块古老的大地涂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小孩儿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就是这诸多风俗中饶有兴趣的一页。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谐音“留”“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 “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也许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民间保佐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习惯。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他们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这100个小馍分给100个小孩。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健康,长大成人。此俗称“嚼灾”。

    这种习惯在民间有一定的广泛性,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人们都会慷慨相助,凡碰上发馍的老人,人们也乐意收下。

 

吃百家饭的手艺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牵 纱
后一篇:补锅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