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参观李鸿章合肥故居有感
标签:
散文 |
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
——参观李鸿章合肥故居有感
今年七月在合肥工作几日,离皖之那天,我和主人曲征等一行四人冒着炎热的天气,来到位于热闹的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的“李府”——李鸿章故居。
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门前高挑两只写有“李府”字样灯笼,再加上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这些平时只能在电影里见的场景,吸引人迈上高高的台阶,去领略昔日主人的风采。我迫不及待地在门口留影纪念。
我们参观的李鸿章故居,由于历史的原故仅是保留的其中一部分,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精美豪华,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三进为二层阁楼,后两进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装有美人靠回廊相连,俗称走马楼,因供李氏家眷居住,又称“小姐楼”。

故居复原陈列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由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身上,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曲折而又悲壮的历程。

生于合肥,葬归故里的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合肥,他24岁中进士,后组建淮军,镇压农民起义;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主办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力图富国强兵,被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人”;对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塑像照片
故居的主人李鸿章无疑是位人中豪杰,当然这位豪杰断非那种草莽英雄可比。李鸿章是以文人的身份而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兵元帅。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有一段关于李鸿章在马关遇刺后“伟丈夫”形象的描写:当遇刺之初,日皇遣御医军医来视疾,众医皆谓取出枪子,创乃可疗,但虽静养多日,不劳心力云。鸿章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鸿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差不多有“完人”性格的李中堂,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毁誉参半”。“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李鸿章学习他的老师曾国藩,在平太平天国或者在平捻后,功成身退,自不失一世清名。奈何他不识时务,处权力的巅峰而不思退隐,以致落下“甲午海战”之败和《马关条约》签订两大败笔。
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颇客观公正,他的《李鸿章传》一书也被誉为我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他能见科举之毒入人之深,却不能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入皖人之深也。不难明白为何从前的徽商即便在外面攒下万贯家财,这万贯家财也要留给子孙作读书的费用了。便不难明白为什么我们先人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一说了。皖地自古多才俊,盖一方风俗出一方人也。
回沈阳后的这些天里,我突然想到李鸿章是生逢清廷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在马关,他也清楚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旦签订,自己必然要背上千古之骂名。他说,“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还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人吗?李鸿章对清廷的感情又何尝不是比海水还深呢!
展厅里的结束语:李鸿章概括其一生为“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作为大清王朝的“文忠公”,李鸿章殚精竭虑地维持和加强清王朝的统治。然而,甲午战争的烽火使他“一生事业扫地无余”这是大清帝国的悲剧,更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
李鸿章曾形象地把清王朝比作“破屋”,将自己比作“裱糊匠”。“裱糊匠”又有何能力去改造在暴风雨中摇摇欲坠的“破屋”呢?
印象深刻的是,那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来李鸿章故居参观的人很多,可以用“络绎不绝”四个字来形容。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我们这些人殊不知能有几个人能读懂李鸿章啊!
2022-9-2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