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无惧刚正为民——参观合肥包公祠有感

标签:
散文 |
——参观合肥包公祠有感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名臣。生于999年,卒于1062年,享年63岁。包拯为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被世人尊称“包青天”,千古流传。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清官,后人陆续建成了包公祠、包公墓等一批纪念性的建筑物。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拯的公祠。明弘治元年(1488年)合肥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书院,让包公后裔在此处读书。到嘉靖时,书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肃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的四合院,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
正殿是包公享堂,正中安放着一尊高八尺的古铜色包公坐像,高大威武,正气凛然。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
上方高悬着三方回文匾额,正中间是“色正芒寒”,两边分别是“清风亮节”、“庐阳正气”。
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气逼人,它与执法包大人须臾不离,让人肃然起敬。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来参观。他看到祠内西侧陈列的所谓龙、虎、狗三口“级别铡刀”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三口铡刀所斩的人(身份)不同,但效果是一样的。”言外之意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必要分什么级别。
我看到不少人围在竖立于堂屋东面的墙壁上拍照,有块石刻是包拯嘱其子包洪将家训篆刻在石上:“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后世子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意思是说: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享堂东面耸立一座六角亭,内有古井,号称“廉泉”。亭内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入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后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的《井享记》称,“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世人遂称此井为“廉泉”。

游人观看廉泉照片
现在合肥生产的“廉泉”牌啤酒,就是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
享堂正北为回澜轩、西北有流芳亭。这座临河而建、三面凌空的小亭叫“流芳亭”,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和休息玩耍的地方。
享堂东面新辟一蜡像馆,讲述包公不畏强权、刚正执法的京剧《打龙袍》《铡美案》历史故事。包拯智断“狸猫换太子”奇案,为宋仁宗生母洗雪奇冤,借“打龙袍”惩戒了不孝皇帝。包拯为民请命、申冤,顶住皇室威胁,怒斩忘恩负义的驸马陈世美,树立了铁面无私的形象。
眼前包公祠绿树成荫,四面被包河所围景色宜人。一位当地老乡向我讲解了这包河的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过意不去,就又要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他。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
说也奇怪,这包河里的鱼,至今还是脊背漆黑,被百姓称为“铁面鱼”;而包河里的藕为七孔红花藕,不仅鲜嫩可口,而且断之无丝,称为“无丝藕”。我心里暗暗在想:二者合起来即“铁面无私”,正好表达了百姓对清官包拯的褒奖和钟爱之情啊!
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的包孝肃公墓园。我们漫步来到这里,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
包公墓正方立一块刻有“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墓碑,肃穆庄严,碑后为“覆斗型”方墓,足有三米高,四周有高高的墙体围成;其正下方的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金丝楠木棺,棺木内敛包拯遗骨。
午后的太阳更为骄艳,洒落在静静的覆满青草的坟墓上,整个墓园显得肃穆幽深,寂静悠远。而我围绕在墓碑前后闲步转了一圈,和许多游客一样蜻蜓点水一般瞻仰后而离去,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公禀性峭直、刚毅之意。
包公墓照片
整座墓园四周还有院墙围护,园内各处皆有神道贯通,建筑群落随形就势,满园苍松翠柏,芳草如茵,古朴幽静。不少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百余位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匾额、楹联装点,更增添了墓园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谷牧先生书写的匾额
徘徊在公园路上,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历史上包拯,刚正不阿,为人正直,永远让人们怀念。正如包公墓入口处的门上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谷牧先生书写的匾额:“无畏无惧刚正为民。”是啊,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册涌现出多少个可歌可泣的清官,我们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清正廉洁的好带头人啊,望着眼前川流不息的人群,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202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