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版本教科书的对比研究
(2015-10-29 20:12: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数学课题 |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版本教科书的对比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课程标准、教与学的重要桥梁。新课程中教科书已从一纲一本过渡到一标多本。西师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认识水平,教学情境创设兼顾城乡,但知识编排体系跳跃性大,练习题设计针对性不强。苏教版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提供了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活动线索,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但老师们在一线教学中感觉有些知识的处理如果能整合起来教,效果会更好。人教版教材重视科学,蕴含思想,关注文化,立足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但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过于关注情境的创设,存在着偏向城市特色,忽视农村实践的倾向。北师大版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知识的跳跃性大,例题中的知识点渗透过多,轻视计算教学,对学生估算方法的指导比较少。由于各个版本的差异很大,而且不同版本各有所长,因此通过对不同版本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对比教材,感悟特色,提高把握教材能力。通过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对比,可以使教师对教科书的编排意图、体系有进一步的理解,对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运用教科书有一定的帮助。在研究中教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编者的智慧和教材的特色,明确教材特色在实际教学中对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
2.使用教材,灵活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校每班人数在60人左右,大班额情况严重严重。要想在这样的班级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离不开高效的学生探究活动、精准的习题练习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渗透。本研究将有利于对这些内容的选择,从更广阔、更全面、更准确的角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创新教材,内化理念,提升专业发展高度。提高教师的教科书评判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高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水平,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渠道。因此,针对同一课程内容,比较分析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异同,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使用、创编教材。通过比较,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断分析和推敲教材,提出改进意见,这将有助于推动教材建设,促进教材日臻完善。
二、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一些教师开始注重教材比较的研究,因为他们认为解读教材是教学的第一要务。如:孙秋生《山东版课标教材与北师大课标教材的比较研究》,贾衍梅《山东版教材与苏教版课标教材的比较研究》,高芳《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与人教版、北师大版本教科书的对比研究》。对于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涉及到西师版与其他版本的比较研究很少,有的虽然涉及,但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体系和特色研究。而我们课题组开展的研究是选取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与三套主流教材(分别为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通过选择一些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的具体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在内容编排体系、数学活动、练习题设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方面进行比较,透过比较使教师在教学中取长补短,努力构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由宋乃庆主编,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
2.其他版本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由江苏省教学研究室主编,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3.对比研究:是指通过选择一些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的具体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在内容编排体系、数学活动、练习题设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探求蕴藏在不同教材中的价值。
4.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版本教科书的对比研究:是指针对西师版和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通过选择一些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的具体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在内容编排体系、数学活动、练习题设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方面进行比较,透过比较使教师在教学中取长补短,努力构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比较是审查、判断并列举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一般来说,比较是一种观察、分析、判断、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智力活动。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经常用到。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比较的形式很多,有纵向比较、有横向比较、有校与校的比较、也有地区、国家间的比较。就其意义而言,比较研究能扩大研究者的视野,加深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认识,还能增进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对同一领域知识,不同表现形式进行研究,通过总结归纳、对比分析,进而提高认识,提炼方法,形成“实践—认识—实践”的螺旋上升局面,使教师成长为专业型、思考型、研究型的教师。
2.心理学理论
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学生主动自发学习,而教材作为基本读物,是触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原始的资料。适宜的教材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学习兴趣的影响都将产生良性促进作用。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的目标
1.对比教材,感悟特色,提高把握教材能力。
2.使用教材,灵活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创新教材,内化理念,提升专业发展高度。
研究的基本内容
选择三套教材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的一些具体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在内容编排体系、数学活动、练习题设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方面进行比较,探求教材中的价值,生成出更合理的教学设计。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1.以西师版、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1-12册部分内容主研究内容。
2.以梁平县西苑小学、梁平县礼让镇中心小学全体学生为实验对象。
七、研究的方法
1.资料文献法:通过多种媒介广泛检索、搜集相关论文、专著,对相关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鉴别、整理、分析。
2.理论学习法:组织解读新课程标准,研讨西师版、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特点相关论著。
3.比较分析法: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对每块领域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4.案例研究法:对具体教学活动或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寻找其内在规律或产生原因,探求最佳教学设计方案。
5.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研究成果,最终以结题报告形式完成课题研究。
八、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成员分工
1.准备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拟定研究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与其他版本教科书的对比研究》,提出课题研究计划,成立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申报,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论证,明确人员分工。
课程内容体对比研究小组:游祖平、蒋俊华、高晏、吴成友、李小元
练习题设计对比研究小组:郑洁、肖丽、李小元
数学思想方法对比研究小组:蒋小英、诸志丽、李小元
数学文化对比研究小组:杨登嵩、蒋文玲、李小元
2.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6年6月)
开展课题研究的日常研讨工作,进行课题研究的合作交流,定期组织阶段性研讨沙龙,总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课题进行中期评估。
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
时 间 |
研究工作内容及阶段成果 |
承担人 |
1 |
2015.7-2015.8 |
培训研究教师:讲座与交流----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的方法 |
李小元 |
2 |
2015.8-2015.12 |
专题研究工作:资料收集、研究分析、沙龙 课例研修:课例展示、辨课 撰写论文:对比分析研究论文、专题报告 |
课题组成员 |
3 |
2016.1-2016.2 |
中期评估:集中展示中期研究成果---课例、专题讲座、论文 |
课题组成员 |
4 |
2016.3-2016.5 |
整合提升:整合对比分析研究的内容,提出对教材的使用的意见 |
李小元、诸志丽 |
(三)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8月)
总结前期的经验,继续开展研究,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