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宗(5)

(2022-03-25 17:32:46)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感


写归宗,绕不过去的人是陶渊明。

归宗旁边,就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栗里。 栗里坐落于虎爪崖下,是一个山环水绕,景色秀丽的小山村。村前小溪蜿蜒,西侧有一石桥,这便是陶渊明归田后荷锄来往经过的 清风桥(又名柴桑桥)。过清风桥,可见绿柳拂溪,小桥流水,令人如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诗境。

只有到栗里,才能更加深刻地体察渊明先生写诗作文时的真实环境: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农村里再寻常不过的景象,在陶渊明眼中,竟是那样的淸新、恬静、怡然。

当然,他眼中的田野也十分迷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平旷的田野上吹着远来的淸风,茁壮成长的小苗欣欣向荣,何等让人陶醉。

比较起来,陶渊明先生的饮酒诗,我最喜欢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充满生命力与画面感,陶渊明为我们呈现了多层次和多维度的诗意空间。

那是他辞去彭泽县令第二年的重阳节写的。那时,他已经没有什么酒可喝了,只得坐在房子旁边的东篱下,满手把菊,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

他用田园诗歌的红地毯,一行又一行地铺设着心灵的回乡之路。

也许,平淡之中蕴含绚烂至极,才能称魏晋风度。

大山密林里,那块留有渊明先生酒痕的醉石尚在,在我眼中,这是一部石刻的田园诗集造像,是一座安魂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归宗(3)
后一篇:归宗(6)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