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自身建设不容忽视——“九旬院士站着作报告“90”后学生趴着打瞌睡 ”所感

或许事件的真相已不重要,但事件隐射的问题发人思考:
报道见诸网络后,立刻引发热议,究其原因,是因为报道的内容迎合了舆论的口味,九旬院士,九零后研究生,人民大会堂等一系列字眼足够吸引众人眼球,引发关注,每一个词语都会可以成为舆论的主导语,都能引发广泛的认同或是批判,大讨论顺理成章。而且,这些词汇组合到了一起之后,事实本身已不在重要,许多人更乐意借题发挥,披上道德的铠甲,来抨击或是捍卫中国式的教育、文化、新闻等等。
不得不说,这个新闻本身是成功的,因为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这一起明显带有策划倾向的网络事件在舆论环境和氛围浮躁的背景下显得有些悖情悖理。这起报道表面上起来占据着道德优势,但是它有人为制造矛盾的嫌疑,群体化、标签化并不利于缓解不同群体之间交流受限、误会冲突的局面,一味的断章取义的主观论断会阻碍有效的社会交流和认知,不利于社会和谐。
新闻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舆论的净化器和网络的稳定器,构建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一味追求舆论关注,掩盖真相,加深不同群体间的误解,激化社会矛盾,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