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的自身建设不容忽视——“九旬院士站着作报告“90”后学生趴着打瞌睡 ”所感

(2014-09-22 23:49:27)
媒体的自身建设不容忽视——“九旬院士站着作报告“90”后学生趴着打瞌睡 <wbr>”所感


  一看到这类明显带有标签和舆论导向的标题,笔者深深觉得不可取。在了解报道的内容后,更加控制不住想要跳出来辩驳两句,遑论报道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单凭“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一点,作为一名中国人,不难想象它极有可能是变相的体力和耐力测验大会。

   九旬院士作报告,研究生学子呼呼大睡,且有图有真相。此新闻被发布在网上,立马引起广泛讨论,一时批判如潮。或许在一个教育大会上睡觉并不是什么奇闻异事,但此次事件的背景有些特殊,92岁高龄的资深院士,一步一颤,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做一场《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演讲,按照惯例推论,迎接他的应该是尊崇和掌声,可是这些刚入学的研究生大逆不道,罔顾道德,纷纷睡去,简直是岂有此理。网络上的批判者们持道德和正义之严词,纷纷指摘。

   当然,也不乏为青年学子辩驳的声音,主要观点包括,现场亲历者表示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图片不配套,九旬院士作报告与学生酣睡在时间上存在错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时间太长,内容枯燥,学生昏昏欲睡可以理解等。

或许事件的真相已不重要,但事件隐射的问题发人思考:

报道见诸网络后,立刻引发热议,究其原因,是因为报道的内容迎合了舆论的口味,九旬院士,九零后研究生,人民大会堂等一系列字眼足够吸引众人眼球,引发关注,每一个词语都会可以成为舆论的主导语,都能引发广泛的认同或是批判,大讨论顺理成章。而且,这些词汇组合到了一起之后,事实本身已不在重要,许多人更乐意借题发挥,披上道德的铠甲,来抨击或是捍卫中国式的教育、文化、新闻等等。

不得不说,这个新闻本身是成功的,因为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这一起明显带有策划倾向的网络事件在舆论环境和氛围浮躁的背景下显得有些悖情悖理。这起报道表面上起来占据着道德优势,但是它有人为制造矛盾的嫌疑,群体化、标签化并不利于缓解不同群体之间交流受限、误会冲突的局面,一味的断章取义的主观论断会阻碍有效的社会交流和认知,不利于社会和谐。

新闻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舆论的净化器和网络的稳定器,构建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一味追求舆论关注,掩盖真相,加深不同群体间的误解,激化社会矛盾,是不可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