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画,品意境,知人生,自省身——记参观中国美术馆《贵在意》古今作品展有感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时尚 |
贵在意,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中国水墨画的追求意境,中国美术馆在国庆期间的同名作品展,就是展现中国古代水墨画的所表达的古人意蕴灵魂的最佳体现。
就像展览中的镇馆之宝:苏轼的《潇湘竹石图》,现存唯一可信的东坡先生的真迹,窄幅千里,26家题跋,竹石清冷傲骨,苍劲有力,构图简洁,空间留白,枝条细碎,石头透润,一笔而就,寥寥几笔,尽显先生随性大度,豁达通透,严谨中自有一番从容、自然合一之感。
不愧为传世名作,除了画本身,其众多题跋也字字珠玑,各有内涵。不仅今人推崇,古人也极尽赞誉,可见今人未及古人的审美和追求境界,古人崇尚精神,而今人只剩技法。今古相比,本就无意,不可同日而语。
八大山人的《荷花》,可以说是我见过的八大山人尺寸最大的一部作品,属于巨幅之作,有人说这副作品为张大千临摹之作,本人不懂画,纯属个人感觉。虽然荷叶傲张,曲颈向上,仅留一荷苞,独花自赏,像是他的构图风格。
但就是单纯觉得这画风格不像八大山人以往作品,所透露出的清灵孤冷的感觉,缺少他“白眼向天”的写意风骨,整体荷叶意境有种媚态,与故宫珍藏的一幅他的小画荷花,不一样的意韵,尤其远处看整体有种讨巧的观感,与他孤傲的风格不太一样。
个人觉得以八大山人当时的经济状况是负担不起这么大的一张画纸的,所以我更倾向于此画为他人的临摹品的说法。毕竟权威只存在于故宫。
徐渭,《莲舟观音图》,狂草入画,观音斜倚莲舟,行草题跋与简笔人物疏密相对,观音的淡淡几笔,淡定神态自然传达,观音的静与狂草的动形成强烈的反差,静动相径,对比强烈,豪迈、张扬甚至癫狂的风格跃然纸上,既展现徐渭的书风,又传达出他狂放与痴狂的个人禅悟与情感。
石涛,《江干访友图》满墨淋漓,山川烟水一笔而就,尽显其奔放豁达的人生态度,看山水画得蹲着看,从下向上,仰视方能看出作者构图的层次,看出山水的走势和掩映之感,看出人外看山水的通透和质感。
蹲着看山水,方能体会出山林之间一层又一层的起伏连绵,树木这间叠戴层加的累积,远山的巍峨豪迈与近树的攀沿纠缠,再观人物,才能反衬出人之小我,自然之壮观。
郑板桥,《兰竹图》,题诗书画于一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兰竹招牌,典型的“扬州八怪”的姿态。铮石作基傲竹兰,自有一番君子傲骨,简洁高尚,文人洁仕风骨毅然挺立画间。
虚谷,《梅花金鱼》,闲逸自在,梅花淡雅,金鱼闲适,鱼萌动稚雅,梅简单流畅,鱼活梅静,动静相对,生机盎然,鲜灵感灵现其中,整体看着就是两个字“舒服”。
陈淳,《芙蓉》,清冽致雅,一支独秀,干净纯粹,画如其名,自古佳丽最芙蓉,别致淡雅,不争不抢最上头。
展览的画作众多,佳作众多,但我只挑了我喜欢的几幅细看,苏轼的作品最为难得,我早上去的,排了1个多小时的队才看到,其他现代画家的画作我都不看,不过是炫耀技法,技法堆积之作,难有古人之意境,没什么看头,就此略过。
如同展览之名——贵在意,人生一世贵在心境难成,看画如观心,水墨如画魂,人魂之作自古留存不多,人生一世贵在抓住一切机会,心境也是如此。
如今,中画美术馆有如此意境之作,自然要一蹴而就,抓住不可多得的观古佳作的机遇,借古人的气韵,行自已的修行,古画难得,人生难就,生在自省,值此时机,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