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文化传承,银发经济乍显,商业占比增加,书味作用尽减——记逛2025年地坛书市有感
(2025-09-12 14:48:40)
标签:
文化杂谈情感 |
今天是2025年地坛书市开幕第一天,赶了个早,不到九点就到了地坛,虽然不是周末,但书市人还是很多,以老年人和青年人居多,像我这样的中年人相对较少,逛了逛感觉淘旧书的较多,许多摊位也是报价就是五折,相比往年书市,今年书市多了消费券,每个手机号限领一次,金额大小全凭手气。
开始时并不知道,但逛的时候看见好多老年人拿纸质的券在和摊主算帐,才知道有消费券,后来在继续逛的时候,有的摊主会主动说可以使用消费券,这才知道消费券还可以从微信上领,扫一下活动的二维码,就可以领到。
今年书市还看到了现场的免费讲课,听的人很多,全是老年人,明显的感觉银发经济在书市磅礴起来,北京老人退休费高,退休轻松且自由,可支配性收入多,所以买书消费的老年人占比很高,远超其他年龄段人群。
逛着逛着,发现了一处很合适的摊位,全是瑕疵书,均是政治历史类书籍,都是全新,但不影响看书质量,全部3.5折,还可以用消费券,我打算挑选几本,但走近才发现,所有的书的书皮都是五颜六色的,特别的花,我戴上近视镜去挑,一看就感觉心里恶心,根本没法去选择。
可能是我的平常不戴眼镜,偶尔戴感觉不适,也可能是度数不合适,还有可能是人老了,毛病多了,舒适度标准要求高了,总之是体感难受,没法在人群中去挑书,只好放弃。
就在我感觉今天要一无所获时,发现了去年买书的同一家出版社的摊位,还是主打同一个作家的书,但书种类多了,问了一下可以使用消费券,于是上前挑选,还是去年那个小孩儿,向我介绍书,我和他说了我喜欢的类型,他立马给我介绍了这个作家的相关作品,我挑了三套书,价格折后是100多元,使用消费券后才花了17元,都是新书,且是当前的作品,可以说相当划算。
买书时,小孩儿还给了我一本这个作家的作品介绍册,说作家除了小说还有散文和历史书,欢迎我继续关注,我看了一下,感觉这个出版社摊拉主打的就是这个作家的作品。
记得去年来的时候,该作家的作品还不是很多,今年再来发现宣传力度增强了,不仅增加了宣传条幅,还有宣传画,不知道一个出版社全力推荐一个作者,是不是有什么背景,不然为什么连续两年都力推。
当然,作家的作品还是很有意思的,去年看的那本书就很有特点,再跟进他其他的作品,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样的新意。
一圈逛下来,感觉今年书市文创明显多了,各种杂七杂八的手串、配饰摊位多了,而且今年还特意增加了瓜果品的摊位,整体感觉书少了,但摊位多了,总体感觉很乱,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书市了。
各种文创的增加,增加了视觉度,却也丧失了原来书市的文化味道,商业化的操作让人感觉商业气息日益浓厚,原本只是想单纯的看看书,挑挑书,但商业摊位的增加和设计,让人在选书的同时不自觉的不得不经过各种商业摊位,强迫性的被动体验商业气息,体感较比去年差了很多。
文化消费一加入其他,立马商业味道就重了起来,书市要发展,文化要传承,但文化味儿不能降低,一味的追求商业价值只会适得其反,希望以后的书市能更多强调“书市”本身的作用,增加出版社的摊位,增加书的种类和新书比例,只有强化自身价值,才会让地坛书市这块金字招牌愈加持久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