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历史,悠远流长,珍惜所有,传承文化,经济下行,祝福佳话——记参观宝翠宫翡翠博物馆有感
标签:
时尚文化杂谈 |
闲来无事,去逛了宝翠宫翡翠博物馆,一个呈现翡翠历史与文化的小天地。
以翡翠实物介绍翡翠文化和技艺,科普翡翠的成因、颜色、种水,缅甸坑分布,世界产区分布等地质知识,在这里,观者可以新手触摸不同材质的质感差别,还可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了解原石翡翠的不同特点。
现场可以看到“赌石”的原石,对于这种流传了千百年的选石传统,工作人员说,现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偏执了,往往是几个人选定一块石头,然后几个人分要切开的原石几块,这样可以大大分担成本,以前那种一人担全险的“赌石”已经不多见了。
翡翠,最早期人们称她为“翠生石”,乾隆更是曾以鸟的羽毛的颜色来命名她,“翡”为红黄,“翠”为绿,意为天地精华凝结而生翠石,可见人对她的喜爱有多深。
不同于玉石,翡翠因其色彩的丰富和水种比玉石多了几分神秘与灵动,其贸易史虽远不及玉石那么久远,但正是因其的神秘,后世更是有了“玉石之王”的美誉。
翡翠也是玉的一种,中国玉的文化从未中断,远在神玉时期,就作为祭拜沟通天地祖先,求得指引或保佑国家风调雨顺的桥梁,后到春秋时期,玉因其质地被赋予品德高尚的象征,孔子更是认为玉有十一德,并由此引申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是神玉时期演化到王玉时期的标志。
王字加一点为玉,意思是王腰间配玉,玉为王权的象征,这时帝王取代了祭司,皇帝权利被凝聚于一方玉玺,得到传国玉玺被视为受命于天,可以合法继承王位。
直至宋代,玉才不再是帝王特权,平民可以合法佩戴玉器,并没有统一制式,此时玉器题材大量出现,花鸟、人物、实用器、配饰等层出不穷,玉雕镂空题材愈加精美,可谓百家争鸣。
翡翠历来被称为硬玉,和田玉被称为软玉,二者硬度相差0.5,但仅仅这0.5的差距却正好卡住了历史,因为石英砂硬度7,很大一部分高质量翡翠难以被石英抛光打磨,即使打磨也往往无法精细化加工。因此明朝时期翡翠手镯往往料子很透却表面粗糙。
到了清朝宫廷,造办处找到一种解决方法,就是用缅甸抹谷产的红宝石砂加工,这也是为什么直到时清朝才会出现那么多造型精美的翡翠作品。
翡翠虽难以加工成成品却异常美丽,也因此翡翠的价值和价格日益水涨船高。但在清朝以后,翡翠的贸易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很多翡翠随清廷败落遗失民间,加工手艺也渐渐传到了民间,这就为之后的翡翠玉雕工艺奠定了基础。
宝翠宫现场也有翡翠售卖,有串佛手型的手串最得我心,通体碧绿,佛手型为自然形成,整体串珠而成,最绿处为佛手处,泛黑光,透底,很是美貌,看了下价格,6万多,想想10年前,我在云南买的翡翠手镯才花了8千,而今水涨船高,溢价惊人。
不禁感叹,翡翠真乃暴利!商家屯货不降价,买家嫌贵又不买,十年之间,一个时代的红利期已过,经济进入衰退期,往夕盛景已不再。
看看如今的翡翠,再看看宝翠宫一层的纯手工真丝毛毯,以前是只供出口,如今经济下行,出口无利,改为内销,全手工的质地,花纹细腻动人,品质上乘,却无人问津,连老板都说以前出口都供不应求,如今经济下大量库存,全部甩卖,以后也不会再做纯手工这种品质的了,消费力降低,经济低迷,一切不复从前。
不管是翡翠还是毛毯,消费的降级带来的整体经济的下滑,在如今普通人节俭生活的时代下,以翡翠为代表的珠宝业,也逐渐落下神坛,成为经济上行时的一段传奇,且爱且珍惜,不管是对翡翠还是对生活,珍藏且持有,就是对产业、对未来最好的保护、传承和祝福。
珍爱翡翠,一世拥有,世代相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