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于1934至1942年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并于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20万人前去参观。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但直至现今,他的影像才被逐步发觉,其在摄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被重新定义。

巴塘位于金沙江畔是农产区,农村青年男子额前短发齐眉,两鬓梳小辫数条,垂于肩前,头顶盘“牛毛辫”,上串红珊瑚银戒数枚,穿布制内衣,左耳戴银环。

溜索是原始而当时又常用的一种渡江工具,用单根篾缆制成溜索,横贯两岸,用木段挖空劈成两半,制成溜壳,行人将溜壳覆在溜索上,再用皮带把溜壳和腰部束在一起,放手溜过江心,攀索过江到达彼岸。

僳傈青年吹芦笙 1939年摄于四川木里
禄莱相机
木里山上杂居有不少傈僳族,傈僳青年能歌善舞,爱吹芦笙。

喇嘛教最重经典之论辨,拉萨以此而授喇嘛以学位。西康各寺院常於大殿外广场中举行论辨,称为讲经,其中大规模之讲经,则于春节期间举行,此为康南名刹理塘喇嘛寺殿前之讲经,中坐者三人是寺中精通经典有地位的高僧“格西”为主持人,讲经论辨,相持甚久,俗称考喇嘛。

跳弦子的胡琴手 1939年摄于四川巴塘
禄莱相机
跳弦子以善拉胡琴男子为先导,随后男女青年列队,唱歌起舞,琴声歌声,抑扬顿挫,阳刚柔美融为一体。

巴塘男女青年,能歌善舞,“巴塘弦子”著称藏区,男女列队起舞,长袖翩翩,婀娜多姿。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巴塘藏族男女青年,聚集在广场上,围成一个园圈,中燃大火,边唱边舞,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藏族老人
1939年摄于四川义敦 禄莱相机
川西牧区老者,因饱经风霜,皮纹皱结,头发斑白,通常身穿毪子藏袍。

理塘藏女
1939摄于四川理塘 禄莱相机
理塘牧民少女,细辫如丝,穿氆氆衣,头顶银盾二枚。

































庄学本进行的活麝采香试验获得成功,被评为国家发明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