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晋腹地的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榆次的记录。原城地域己不可考证。
汉代的榆次城,在今城北道北街一帶,周长10.5公里,在当时是个不小的城市。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因潇河改道,城池迁移至今顺城街南,开始修建城墙,以后历代不断修缮,扩建,使古城墙赺于完整。城内布局讲究,建筑古朴大方,城区四周城墙整齐森严,东,西,南,北分圾四个城门并筑有城楼,西门的城楼飞檐挑角,风格别具,成为榆次八景之一“龙门晚照”。1930年又在北城墙东侧新开了小北门。,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内主要大街是连接南门和北门的南,北大街,长将近一公里,在南,北大街和东大街,龙王庙街的交汇处,是旧城的中心。
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旧政权的腐败,1948年榆次解放时,城区面积仅有2.8平方会里,城内路不平,灯不明,垃圾如山,污水遍地,居民住房简陋,城区建筑面积为32.6万平方米,居民住房面积仅21.8万平方米,大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和平房组成的四合院。还有不少低矮,潮湿,破烂不堪的土坯房。城区街道全是土路,凸凹不平,坎坷难行,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供水设施只有东大街88号院一座高八米,储水10吨的“甜水泉”,水塔仅供少数人使用。
这就是刚解决时的榆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