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强调量感
(2024-04-09 17:21:00)分类: 心得体会 |
要谈量感,不得不从数感说起,因为数本身是由量抽象而来的,所以量感与数感的发展息息相关。史宁中教授认为,数感和量感的本质都是数的表达,谈数感时,可以把数量脱离现实背景抽象成数,即去掉数量中的后缀量词(即计量单位),这里的数主要是表达个数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使得数具有了一般性;谈量感时,计量单位不可去掉,需要通过某个单位具体数量的表达并还原真实情境去理解数,因此数感表达的数与量感表达的数又是不一样的 。所以量感与数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2011年版课标中没有对数感与量感进行区分,将数感定义为: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虽然提到了数量、数量关系,但是数和量处于相互混杂的状态。如果把量感归为数感的一部分,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忽略量感的重要性。随着对数字抽象程度的加深和计算熟练度的提高,学生对量会逐渐远离,也容易忽略操作本身的数量含义,而这种量感的缺失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量感针对的内容是具有可测量属性的量,但是数学中的测量与物理学中的测量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数学中,测量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载体,其含义是用一个数值表示物体的一个属性,是待测物体与一个标准量之间的比较。例如,对长度的测量不是拿着刻度尺量物体边缘长度的技能,而是对一个长度指定一个合适的数,即单位的累加。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数学课标中将度量设置为一个单独领域。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度量的学习涉及时间、角度、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内容,被分割成数十个知识点散落在不同的学段,呈现出一种非系统的零散状态,削弱了度量在整个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而在当前的数学课程体系下,将度量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加入教材和课标中非常困难,因此在2022年版课标中新增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为了强调度量。
前一篇:学习共同体(下)
后一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