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行解说7六度

(2022-12-10 15:25:20)
标签:

佛学

      前行解说7六度

        上师观自在

       前行解说7六度


具足六度:

六度大小乘都有,小乘六度只为成办自利——为了自己获得解脱而行持六度;大乘六度成办自他二利——为了利益众生而希求佛果,为了获得佛果而行持六度。

从出入灭尽定的智慧力而言,大乘一至六地菩萨由于尚未圆满方便度,只是和小乘阿罗汉等同,未能超胜小乘阿罗汉,比如在入定前,需要我要入定的发心,金刚跏趺坐等毗卢七法之方便,才能入定。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说:“彼至远行慧亦胜。”远行地是大乘七地,菩萨在一至六地未能以智慧力超胜声缘阿罗汉,证到第七远行地时,方便度获得了圆满,此时以出入灭尽定的智慧力超胜小乘声缘阿罗汉。再继续努力,精进修持,证得第八不动地时,菩提心之愿度获得圆满,以普贤十大行愿王超胜小乘声缘阿罗汉;证得第九善慧地时,力度获得圆满,以十力四无碍超胜小乘声缘阿罗汉;证得第十法云地时,智度获得圆满,《入中论释.趋入无二慧论》说:“六地菩萨通达离戏空性时,一切显现(包括如来藏光明)皆归为世俗谛;十地菩萨不仅通达离戏空性,同时通达显现和空性无二双运,此等显现并非世俗谛,而是胜义光明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的胜义谛。”六地菩萨的慧度和十地菩萨的智度差别是,前者将包括如来藏光明在内的一切显现抉择为世俗谛,后者将显现抉择为和空性无二无别的胜义谛,所以十地菩萨以智度超胜小乘声缘阿罗汉。因为小乘无法超越大乘七到十度,所以只有六度,大乘除了六度,还有后面超胜小乘的四度,一共十度。

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无论凡夫或圣者都可以修持,是大小乘共同承认的六度,称为共同六度;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唯独大乘才有,唯一是七至十地圣者菩萨修持的法,称为不共四度。人天乘修持的前五度与大小乘相同,三乘智慧度不同,人天乘的智慧度是指取舍善恶的智慧,小乘的智慧度是证悟人无我空性的智慧,大乘的智慧度是证悟人、法二无我空性的智慧。

这里所讲的具足六度是指菩提心摄持的大乘六度。

一切法行之窍诀

一切法的修行窍诀就是具足六度。

《现观续》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持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勿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度。”

首先简单解释这个教证的意思:奉献鲜花、法座等的布施度,随处受持如法威仪的持戒度,不损害恼乱自己的一切含生之安忍度,对上师教言生起正信、以欢喜心依教奉行的精进度,心不外散,专心听闻上师言教的禅定度,为解除疑惑而提出疑问的智慧度,闻法者应以六度摄持而听闻。

下面是华智仁波切解释。

闻法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随处做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辱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以真实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依止其他威仪:如《毗奈耶经》云:“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听闻佛法时,应舍弃不恭敬威仪,不恭敬是指听法者坐在高处,态度傲慢,上师出来不起立迎请,上师上法座后也不顶礼等等,作为上师,不能对这种不恭敬的人宣说正法。还有,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寒冷或者太阳晒而戴帽子听法,因下雨而撑伞听法,佩带手杖兵器者,用布缠头者,都是不恭敬行为,不能对他们宣说正法。

又如《本生传》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闻法时的恭敬威仪是,坐在极其低下之地,具足温顺仪态,以喜悦的眼神注视上师,如同饮用语甘露般专心听闻上师传讲的教法。

如此说,应断除一切不恭敬的威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