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行解说6依止四想

(2022-12-03 16:06:36)
标签:

佛学

        前行解说6依止四想

         上师观自在

 前行解说6依止四想


应取之行为分三: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其他威仪。

依止四想:如《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将自己作病人想,法作妙药想,善知识作名医想,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皈依三宝,依止具相善知识,如理闻思修行佛法的男子、女人。佛在《华严经》中对这些善男子善女人说:皈依三宝,依止具相善知识,如理闻思修的窍诀就是:观自己是病人,得的是贪等三毒烦恼病,佛法是治愈烦恼病的良药,具相善知识是经验丰富,并能对症下药的名医,自己精进修行是遵医嘱、依教奉行的治病行为。这样闻思修行才能获得成功。

 

自己从无始以来在此轮回的大苦海中,犹如被因三毒、果三苦所逼的病人一般。

因三毒指贪、嗔、痴烦恼,如《普贤行愿品》说:“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往昔所造的诸多恶业,都是由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三毒所引发,从身语意三门造作所产生,对这一切罪业,我如今诚心诚意地在诸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

果三苦指苦苦、变苦、行苦,其中苦苦是指苦上加苦,变苦是指快乐突然变成痛苦,或者痛苦突然变成快乐,行苦是指现在享受安乐时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行持将来感受痛苦的业因,由此而说,世间的安乐都是痛苦的本性。

一旦治愈了因三毒,果三苦就不存在了。

 

例如病情非常严重的病人要想解脱病苦得到安乐必须依止一位名医,并且遵照医嘱去做,如法服用所给的药。

虽然遇到了名医,但是病人不遵医嘱,比如医生说不能吃生冷的食物,他偏要吃,戒不了口,医生叫他按时吃药,他吃了一次就懒得吃了,或者断断续续的地吃,这样再好的医生,再好的药也没办法治好病人的病。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又通俗易懂,应反复思维其中的意义。

 

同样只有依止一位如名医一样具足法相的上师。

一再强调,要依止具足法相、智慧圆满的上师,才能有效治病,如果依止不具足法相、智慧浅薄的上师,不能治愈弟子的烦恼病,这样就会耽误弟子的解脱。

 

依照上师的言教行持,饮服正法妙药,才能消除业惑的疾病。

业惑就是业烦恼,惑就是烦恼的意思。依止上师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对上师的一切言行都观清净心,这样才能有效驱除烦恼诟病。

 

(否则)虽然依止了上师,但是如果没有依教奉行(上师也无法利益弟子)。

比如上师要求弟子背诵,弟子说没有时间;要求弟子回向善根,弟子说没有这个习惯;要求弟子布施,弟子说没有钱;上师叫他办事,他说自己身体不好,叫其他人吧,等等,这种弟子,再殊胜的上师也没办法利益他。

 

犹如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法利益病人一样。

如果病人不遵医嘱,治不好病,责任不在医生,而在病人。同样,如果弟子不依教奉行,弟子无法获得利益,责任不在上师,而在弟子身上。

 

如果自己虽已服用正法妙药而未修持,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无数妙药和药方,而未服药对病也无益一样。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就大有希望,好像自己虽然积累了许多不善业而不需要感受果报仅以上师的悲心力就会像抛石块一样,将自己投到清净刹土。(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所谓上师的悲心,是指以慈悲心摄受弟子,开示甚深教言及取舍之教理,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胜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更殊胜的大悲心。依靠这种大悲心是否趋入解脱道则依懒于自己。

佛说:“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上师为弟子宣说解脱法,能不能获得解脱,完全依赖于自己对上师教言依教奉行,精进修持,而不是依赖于上师。佛还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上师诸佛并非用清水洗净弟子的罪业,也不是用双手摘除弟子的痛苦,更不是将自己的证悟转移到弟子的身上,而是向弟子开示法性胜谛,令弟子依法修行,最终获得解脱,成就佛果。

 

尤其我们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已知晓取舍的关要,自己有自在的此时是计划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的关键。

暇满人身,是指没有转生于八无暇处之身,暇满人身不是无缘无故获得的,而是前世受持清净戒律,积累善法资粮所感召的善果。所谓八无暇处,是指地狱、饿鬼、旁生、没有佛法的边地、长寿天、外道邪见之家、佛不出世的暗劫、生为喑哑之人。如果转生在地狱中,那么唯有日日夜夜感受寒热剧苦,根本没有空闲修法;如果转生为饿鬼,唯有恒时感受饥渴痛苦,也没有空闲修法;如果转生为愚痴的旁生,就要永无休止地感受被役使及相互损害的痛苦,不可能有空闲修法;如果转生在长寿天,唯有在无有意念、无想之中虚度光阴,导致没有空闲修法;如果转生在没有佛法的边地,就无法遇到佛法,所以没有空闲修法;如果转生为外道或成为随同他们的持邪见者,那么自相续就被邪见染污,更没有空闲修法;如果转生在暗劫,连三宝之声也听不到,不了知善恶,也没有空闲修法;如果生为喑哑(聋哑),就无法利用佛法调伏自心,因此没有空闲修法。

知晓取舍的关要:取,是指永远行善;舍,是指永远作恶。自己知道,计划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的关键(关要),就在如今身体健康,自在闻思修之时,就是知晓取舍的关要。

 

所以依照上师的一切教言如理修持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非常重要。

轮回和涅槃的界限:如果自己不依照上师的一切教言如理修持,就在轮回苦海不断感受被因三毒、果三苦所逼的痛苦,若依照上师的一切教言如理修持,就能到达涅槃彼岸,远离因三毒、果三苦所逼的痛苦,因此,轮回和涅槃的界限,就是看是否解脱因三毒、果三苦的束缚。

 

此外,现在许多经忏师到亡人的枕边念诵“上去下去之关键,犹如马口被辔头所转。”

经忏师,就是诵经或念诵仪轨超度亡者,以及为人们念经消灾、祈福等法事的僧人。

上去下去之关键,犹如马口被辔头所转。

其实这句话只是对获得超度的中有者有效,转生善趣(上去)或者下堕恶趣(下去)的关键就是在死后的中有阶段,这时还没到后世,就像在十字街口,还没有确定方向,如果这时有上师僧人作超度就会上去善趣,否则就会下去恶趣。比如一个人拿着马口辔头的绳子,往左边拉时,马口就转向左边,往右边拉时,马口就转向右边。处在中有之时就像马口被辔头所转一样,作超度比较容易获得解脱,但不是每个亡者都有机会获得超度,有机会获得超度的只有极少部分。所以,中有阶段并非上去下去的关键。

 

那时,

这是指中有之时。

 

除了少数前世修道的大德外,

少数前世修道的大德圆寂后,依靠自己的智慧力能够上生善趋,除此以外,其余的间人死后根本没有能力选择转生善趣。

 

都是背后为赤风所吹送,前面有恐怖的黑暗相迎而进入中阴的狭道中,不可思议的阎罗狱卒喊着“杀杀、打打”前来追逐。一切逃脱处、隐藏处、救护者、指望处都没有,正是无可奈何的时候,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恐怖中有境相面前,如果没有上师僧人作超度,中有者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可能有空闲忆念善趣呢?

 

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有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

莲师说:生前不修行,死后对着灵牌作灌顶已经迟了,应知死者的灵魂如同可怜愚痴的狗漂泊在恐怖的中有当中,这时叫他忆念善趣有困难。

 

所以就像马口被辔头所转一般的上去下去之关键即是现在活着的时候。依靠此人身行向上的善业之力胜过其余的五道,即此世可作为永舍天灵盖的关键;

天灵盖指轮回。南瞻部洲的人类众生,不断地感受各种业果的痛苦,寿命无常,死期不定,由此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如理依止具相上师,希求善法,精进修持。其余的北俱卢洲、西牛货洲、东胜身洲都并非如此。

三恶趣的众生唯有感受痛苦,根本无暇顾及善法;阿修罗深受嗔恨烦恼的损害,只顾争斗,根本顾不上修持善法;天界众生一心享乐,也顾不上修持善法。由此而说,依靠此人身行持向上善业之力胜过其余的五道,此人身也是作为最后者,永远舍弃轮回,趋入涅槃的关键。

 

积累向下的恶业也是比余道的众生能力大,决定成为不能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之因。

如果不遇到具相上师,就不懂得取舍善恶,不希求佛法,解脱遥遥无期,唯有不断积累向下的恶业,并且具有超胜的能力,所以说,上去下去的关键,在于现在是否行持善法。

 

因此,如今已值遇了如名医般殊胜的上师,获得了如起死回生之甘露妙药般的正法,此时应当依靠(上述所说的)四种真实想,修持自己所听闻的正法,趋入解脱道。

应当断除四种真实想的违品——四种颠倒想。

违品就是相反的意思,四种颠倒想与四想相反,所以,二者互为违品:四种颠倒想是四想的违品,或者说,四想是四种颠倒想的违品。

 

如《功德藏》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

这是说品行恶劣的人依止上师而作的四种颠倒想。

 

即:观上师为獐子想,正法为麝香想,自己为猎人想,精进修持为箭、陷阱等杀獐子的方便想。

猎人为了获取麝香而捕杀獐子,为了顺利捕杀獐子而精进于射箭、挖陷阱等。同样,品行恶劣的人为了希求世间名誉利乐等而依止上师,求取正法,精进修持,以此赢得世人的恭敬赞叹,从中获得名闻利养。

 

求法不修持、不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佛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