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释第二品1

标签:
佛学 |
己贰(无垢地)分二:一、宣说无垢地;二、本品摄义。
庚壹(宣说无垢地)分二:一、略说无垢地功德;二、二地增胜功德。
辛壹、略说无垢地功德
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
彼二地菩萨戒度获得圆满之清净功德,甚至在梦中也能远离犯戒垢染,身语意之言行及发心全部清净,如此则能聚集十善业道的所有善法功德。
二地圣者菩萨以戒度圆满清净,而远离一切犯戒垢染,因此叫无垢地。无垢地的“垢”,指犯戒垢染。凡夫修行者不犯根本戒就算戒律清净了,因为梦中杀生没有断除任何众生的性命,所以不犯根本戒,只犯对境、发心、加行这些支分戒。《入菩萨行论》云:“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在哪里放生鱼才不会遭受伤害?根本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鱼放生后又遭受伤害是它的业力感召,并非放生者戒律不圆满清净,衡量戒律是否圆满清净的准则,并非是看鱼放生后是不是又遭受伤害,而是看放生者是否远离恶心,若远离了恶心就是戒度圆满。二地菩萨在梦中也行持十善法,远离了一切损害众生的恶心,由此而说戒度圆满。
《十地经·菩萨二地品》云:“初地欲求第二菩萨智地。当起十种心之意乐。何等为十所谓正直意乐。柔软意乐。堪能意乐。调伏意乐。寂灭意乐。贤善意乐。不杂意乐。无顾恋意乐。胜妙意乐。广大意乐。起此十种心意乐已。即得安住菩萨第二离垢地中。唯诸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时。自性成就十善业道。”
正直意乐,指二地菩萨秉性正直,远离杀生,弃舍刀杖等杀生工具,内心不怀嗔恨,有惭有愧,具足仁慈宽恕,对一切具有生命的众生常怀慈愍利乐之心,不作任何恼害,更不可能以粗身业而行杀害。
柔软意乐,指二地菩萨心意柔软,远离不与取,对自己的财物常怀知足,以慈悲心不坏他人财物,对属于他人的财物始终不发起盗心,乃至草叶,他人未开许绝对不取,何况他人贪执的资具。
堪能意乐,指二地菩萨心得堪能,淫心不动,满足于自己的妻子眷属,不侵犯他人之妻,对属于他人之妻妾亲属及所保护之女儿,尚且不生贪染之心,何况真实与她们发生男女关系。
调伏意乐,指二地菩萨调伏虚妄分别心,远离妄语,常说真实语,甚至梦中也能做到不以欺诳他人的发心而说妄语,何况醒觉时明知故犯。
寂灭意乐,指二地菩萨止息挑拨离间语,不破坏众生彼此关系:如夫妻关系、父女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师徒关系等等。关系未破坏者令不遭受破坏,若关系已破坏者,尽力调解,不令增长,总之,二地菩萨不喜欢挑拨离间,也不乐意做挑拨离间事,故永不说离间语。
贤善意乐,指二地菩萨人格贤善,远离一切真实与不真实粗恶语,粗恶语就像利刃深深刺伤他人的心,令他人心生嗔恨,人前人后都很悲惨。粗恶语庸浅鄙恶,无人乐意听闻,凡听闻他人以粗恶语攻击自己者,内心极为不悦而出生嗔恨忿怒,如火烧心令生怨结。每每想起粗恶语便生热恼,损坏自他心相续。此等粗恶语二地菩萨全部远离,常说润泽柔软悦意之语,深受他人喜爱,乐意听闻,凡听闻者皆心生欢喜,善法自然深入于心,能清净自他心相续。
不杂意乐,指二地菩萨之语远离杂秽,即不说绮语,恒时善加观察自己之语,若是真实语、法义之语、善法语、符合道理之语、善巧调伏心相续之语等就说,反之不说。甚至偶尔的戏笑散乱也善加观察后舍弃,何况故意说出散乱之绮语。
无顾恋意乐,指二地菩萨不贪恋他人的财富,对于他人所爱、财物、及各种资具受用,不起贪爱心,不生希求心,不愿获得,不生贪心。
胜妙意乐,指二地菩萨心无嗔恚,常于一切众生发慈悲心、饶益心、怜愍心、安乐心、润泽心、摄受并利益一切世间众生之心,永离忿恨、嫉妒和嗔恚,常常思维生起对众生有利益的慈悲心。
广大意乐,指二地菩萨以正知正见修持解脱正道,远离常断见及无善恶因果等邪见,以及种种占卜吉凶邪戒者,以正知正见闻思修行,成办自他二利广大事业之广大意乐。
二地菩萨具足此十种意乐,自然成就十善业道,聚集十善业道的所有善法功德。
为什么以十善业道而说戒律圆满清净呢?《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又云:“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为什么一地菩萨戒度未圆满呢?难道还有犯戒垢染?一地菩萨已断尽粗大烦恼障和所知障,及二障遍计种子,不会具足粗大的犯戒垢染,因为尚未断除二障俱生种子,所以尚有细微的犯戒垢染种子,令戒度暂时未能达到圆满清净。二地菩萨在断除粗大二障烦恼及二障遍计种子基础上,还断除了二障俱生种子粗的粗分障碍,令戒度获得圆满清净。
辛贰(二地增胜功德)分二:一、增胜清净戒度;二、宣说戒度。
壬壹、增胜清净戒度
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
彼如秋月恒清洁,寂静光饰极端严。
如是身语意之十种善业道,在此二地增胜圆满,最极清净,彼二地菩萨的清净戒律如同秋季之月恒时清净洁白,菩萨之意虚空以戒律之清凉月光作严饰,令其身相格外端严。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諠指夫妻吵闹,掉指夫妻身心不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优钵华即是青莲花,口常清净出青莲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殊)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失当)。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承认)。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癸贰(宣说戒度)分四:一、宣说戒相;二、宣说离戒之过患;三、宣说具戒之利益;四、宣说戒律分类。
子壹(宣说戒相)分二:一、不清净戒相;二、清净戒相。
丑壹、不清净戒相
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
假设二地菩萨清净戒律,但有我执和我所执,这样二地菩萨的戒律就不算清净。
如《宝积经》云:“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然比丘见有所得,住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
《宝积经》云:“有四种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谓为四?
(一)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
(二)有一比丘诵持戒律,随所说行身见不灭,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三)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众生相而行慈心,闻一切法本来无生心大惊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四)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