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中论释.趋入无二慧论3

(2022-11-17 13:43:39)
标签:

佛学

入中论释.趋入无二慧论3

所讲真论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甲壹、名义

梵语云:摩陀耶摩迦阿波达罗纳摩

藏语云:哦玛拉久巴益夏瓦

汉语云:入中论

写梵文论名之必要:

一、 获得佛语加持,贤劫千佛在印度金刚座成道后都是用梵语宣说佛法,故有极大加持。

二、 来源清净可靠,见到论前的梵文名称时,就知道该论来自印度,非常可靠。以前的古印度对于造论非常严格,所有的论典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通过后才获得认可。审核方法,国王居作裁判,再由众多班智达对论中观点进行百般辩驳后,始终找不出任何过失之处,就成为殊胜的佛教论典,并成为人天恭敬礼拜的对境。反之,若发现论中观点有与理相违等过失,就被否认,并将该论拴在狗尾巴上,用火烧毁,不准流传,作者从此再也不能造论了。

三、 获得作者与译师的意传加持,令后学弟子闻思该论时,能够增长智慧,证悟空性。

四、 令见闻者种下解脱善根,结上殊胜法缘,将来有机会修学佛法,解脱束缚。

写藏文论名之必要:

一、 获得藏传上师的金刚语加持,藏地诸上师都是用藏语宣讲显密一切佛法,故有极大加持。

二、 来源清净可靠,《入中论》由印度传到藏地,非常可靠。

三、 获得作者、藏传上师与译师的意传加持,令后学弟子闻思该论时,能够增长智慧,证悟空性。

四、密法大多是来自藏传佛教,身脉的许多文字,种子字等都是藏文,论前写藏文名称能令见闻者与密法结上殊胜法缘,将来有机会修学密法而快速成佛。

文论名之必要:

一、获得汉地上师的金刚语加持,汉地上师用汉语宣讲佛法,故有极大加持。

二、来源清净可靠,《入中论》从印度传至西藏,再从西藏传至汉地,非常可靠。

三、汉地弟子见到汉名时,上根者依论名能通达全论内容,中根者依论名能理解论中大意,下根者依论名能找到论典。

四、获得作者、藏传上师、汉地上师及译师的意传加持,令后学弟子闻思该论时,能够增长智慧,证悟空性。

入中论的入,是指趣入,以闻思修如理如法趣入(或证悟)了义的所诠义中观;中指中观,即是一地到佛地之胜义菩提心,也叫远离一切边执戏论之大空性;论指宣说趣入胜义菩提心的教言。

趋入无二慧论是对《入中论》的解释,此解释能遣除弟子的痴暗,无误趋入胜义菩提心境界。

中观分所诠义中观与能诠句中观两种,所诠义中观即是一地到佛地之胜义菩提心,为了义中观,如《三摩地王经》云:“谓有或无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善灭诸二边,智者亦不住中间。”有边和无边为二边执,清净与不清净也是边执,灭尽此等二边后,智者也不住于中间的即有即无边,及非有非无边。

能诠句中观为不了义中观,如宣说离戏大空性的经典:二转法轮的六部般若母经和十一部般若子经,以及其余六部般若经;以及解释此等经典的论典: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及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精研论》、《名言成立论》宁玛派所承许的中观六论等等。

实修前,首先以闻所生慧和思所生慧无误抉择究竟离戏大空性;入定时,真实安住究竟离戏大空性,灭尽一切分别妄念;出定时,以空性智慧摄持而行持六度万行,积累福慧二资粮;得果时,证悟法身色身无二,或智慧方便无二,圆满断证功德。

甲贰、译礼

顶礼曼殊师利童子

这是雪域大译师尼玛扎巴(日称)在译作之前写的顶礼句。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释论云:“顶礼有令自己、他人、自他二者获得大利三种必要。真正的佛教徒写文章之前会写上顶礼句,这与世间人是有区别的。写顶礼句方式,有直接顶礼,也有以偈颂赞叹的顶礼方式。

(一)自己获利之必要:若以善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则可使自己趋入圣者行为,令他人了知自己是智者,也能令造论究竟圆满。《般若八千颂广释》云:‘利他悲尊纵舍命,自之能力不松懈,肩负重任诸大德,危难之时永不舍。’写顶礼句是圣者行为,就算是凡夫,写顶礼句时已经趣入圣者的行为了,在别人眼里,此人就是获得诸佛菩萨加持的智者。《般若八千颂广释》所说的‘利他悲尊’和‘肩负重任诸大德’,都是指造论写顶礼句者,他们就算舍弃生命,也不会松懈令自己获得智慧能力的顶礼,在危难之时也永远不舍弃顶礼。

(二)他人获利之必要:(如果以善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他人了知此为殊胜导师与论典而生起敬信。如龙树菩萨说:“作者赞本师,并非无有果,于导师论典,生起诚信故。”写顶礼句能令他人生起作者为殊胜导师,其造的论是殊胜导师论典的清净敬信之心,以此敬信心而获得导师的殊胜加持。因此,龙树菩萨说:作者赞叹本师是因,其果是令他人对导师论典生起诚信而获得利益。

(三)自他二者获利之必要:圆满资粮,成办所愿。《广大游舞经》云:‘具有福德者,成办诸所愿。’《佛陀众行经》云:‘于导师佛陀,虽作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写顶礼句能圆满福慧二资粮,成办自他二利诸所愿。”

为什么顶礼文殊菩萨呢?藏地金刚手菩萨化身的藏王赤热巴巾,制定了经、律、论三藏不同的译作顶礼句:翻译经藏顶礼十方诸佛菩萨,因为经藏是诸大菩萨请问佛陀,佛陀给予解答而有故;翻译律藏顶礼释迦牟尼佛,因为因果微细奥妙,开遮持犯的善恶业果难测难辨,唯有佛陀能够无误宣说故;翻译论藏顶礼文殊菩萨,论典诠释经典的善说密意,若无智慧,就无法完成,顶礼文殊菩萨就能获得智慧加持。

甲叁(论义)分三:一、造论支分;二、所造论体;三、造论究竟。

乙壹(造论支分)分二:一、礼赞菩提三因;二、礼赞大悲心。

丙壹、礼赞菩提三因

菩提三因指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声闻阿罗汉和缘觉阿罗汉(中佛)从能王佛语中产生,而诸佛又是从菩萨中产生,大悲心与无二慧,以及菩提心是出生佛子菩萨的三种正因。

虽然颂词说得一环扣一环,但是产生声缘阿罗汉与诸佛菩萨真正的因,就是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若没有此三正因,就不会出生菩萨,没有菩萨就不会有诸佛,没有佛,怎会有声缘阿罗汉?因此,作者月称论师着重赞叹了获证菩提之三因。

一、大悲心:大为无量,菩萨的悲心周遍一切众生,因此大悲心即是悲无量心。《中般若经》中云:“若见苦难众生,愿彼等远离痛苦之心即是悲心。”什么是悲心?见到苦难的众生时,愿他们远离痛苦之心,就是悲心。如何修持大悲心呢?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修悲无量心:是指缘一被猛烈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她)远离痛苦之处。经中说:‘观想一名被关入监狱,最后接近被杀的罪犯,或在屠夫面前临死的旁生等,以这样遭受剧烈痛苦的一众生为慈愍的对境,对它生起母子想。’譬如,看到一名被国王下令带到刑场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绑的绵羊时,舍弃他(它)是其他某某众生的念头,而观想:若那是我自己,则该怎么办呢?专心意念那边正感受痛苦的众生是自己,现在该怎么办呢?既没有逃脱处、隐蔽处,也没有皈依者和救护者,不能逃跑,也不会飞行,以力量和武力也不能反抗,现在的一瞬间就要远离今生的一切显现,甚至自己珍爱保护的身体也要舍弃而步入后世的大道中,这是多么悲惨啊!观想那样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或者看到一只羊被带到屠宰场之后,观想:若这是我的母亲,该怎么办呢?舍弃那是一只羊的念头,从内心深处观想那是自己的老母亲。并进一步观想:如果我的老母亲无有少许罪过却被别人这样杀害,那么现在我该怎么办呢?我的老母亲该是何等痛苦啊!内心深处会迫切希望老母亲立即摆脱被屠夫宰杀的痛苦,或者情不自禁地生起慈爱悲悯之情。这时再观想:虽然现在感受痛苦的这个众生不是我现世的父母,但是它肯定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做过自己的父母。做母亲时完全与现世母亲一样以大恩养育我,与现在的父母无有差别,遭受如此剧烈痛苦逼迫的父母亲,多么可怜啊!如果现在瞬间他们就能摆脱这种痛苦该多好啊!生起难忍的猛烈悲心,观修至泪水簌簌而下为止。”

二、无二慧:无二意为平等,如现空平等无二,明空平等无二,能取所取平等无二,色空平等无二。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然二转法轮着重抉择无相空性,但并非单空,而是远离一切边执戏论的大空性。《胜宝源经》中云:“诸法皆空无明觉,如同空中之鸟迹,诸法毫无本体性,彼永不成他法因。诸法皆是无生空性,在空性中虽然没有明觉显现,但明觉和空性无二无别,如同在空中高飞之鸟,地上见不到它的足迹,但不等于没有足迹,足迹与空性无二无别。同样,虽然诸法丝毫没有实体,其性本空,但此空性永远不会成为产生其他实有法之因,诸法在空性中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

慧指证悟空性的智慧,若未证悟空性,仅仅有世俗大悲菩提心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如《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如果菩萨通达了法无我空性,如来说他就是真正的菩萨。即是说,只有证悟空性的圣者菩萨才算是真菩萨,否则只是相似菩萨。

《莲花游舞经》云:天子莲花游舞请问文殊菩萨:“文殊,此等外境是由作者所造的吗?对此你如何看?”

文殊回答:“天子,一切外境并非由作者所造,而是心或分别念之习气显现。”

天子又问:“习气再如何强大,也不可能现出高山、大海、日月等坚固外境吧?”

文殊回答:“天子,可以显现的。如鹿野苑大城市中有一位婆罗门,名叫火施,他将经常自己的身体观为老虎,最终该城市众人都见到老虎而慌忙逃走,导致城中空无一人。不仅如此,修行者若观修遍处地水就能现见地水,瑜伽行比丘修不净观与白骨观,最终也能显现不净白骨之物,以暂时的观想尚且能如是显现,众生以无始以来强大习气为何不能显现?”

天子又问:“为何以强大习气可以显现种种形相?”

文殊回答:“一切现相不可能固定不变,比如同是在白天,有眼睛的人见到的是光明,对无眼盲人而言就是一片黑暗。对于地大,有人观想为地,有人观想为火,有人观想为受用,有人观想为苦因。有人观火为火,有人观火为受用,有人观火为住处,有人观火为食物。有人观水为水,有人观水为火,有人观水为地,有人观水为甘露,有人观水为住处。有人观虚空为虚空,有人观虚空为住处,有人观虚空为地。因为各人观想不同,所以现相无有定准,总之,有什么习气就有什么显现。”

唯有以无二慧才能灭尽这些迷乱现相。

三、菩提心:无二慧是胜义菩提心,此处所说为世俗菩提心。《入行论》云:“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简略归摄而言,菩提心有两种:愿求菩提心,及趣向行动之菩提心。就像人们知道,首先有初时的想出行,然后才有正式出行之差别,智者也知道愿行二种菩提心的次第差别。

愿菩提心本体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行菩提心本体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如《弥勒请问经》云:“弥勒,发愿利他即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真实行持即六度也。”

愿菩提心利益,如《圣者大涅槃经》云:“若人有生年,以无量七宝,卧具及神馐,供养一切佛,不及一刹那,为众发愿心,福德无有量。”又云:“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无垢光尊者云:“佛说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苦,以此可离诸恶趣,享受人天无量乐。”佛说在一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苦,以此即可远离(解脱)诸恶趣,享受人天无量安乐。

行菩提心利益,如《入行论》云:“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愿菩提心在世俗虽然能生出广大善果,但不如行菩提心能相续不断增上福德。《入行论》云:“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仅仅思维利益众生的福德就能超胜供养诸佛,何况精进行持?《胜月女经》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仅仅生起思维利他的心,获得的利益尚且无量,何况真正行持利他的利益?

声闻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声闻包括所有大小乘讲法者,大乘声闻成办自他二利,小乘声闻只是成办暂时的自利。如《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闻。”我等菩萨如今成为佛的声闻弟子,听闻佛陀演说殊胜菩提法门后,再为他众宣说如来的菩提之声,因此我等与声闻等同。

颂词所说为狭义声闻,指小乘声缘阿罗汉,声闻阿罗汉最初在佛陀座下听闻四谛法,并实地修持,证悟人无我空性(但未证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空性),获得声闻阿罗汉果。中佛指缘觉阿罗汉,最初也是听佛讲法,在最后有这一世,独自到寂静林间修持十二缘起而证得缘觉阿罗汉果,缘觉阿罗汉比声闻阿罗汉多证了无分微尘空性,故超胜声闻阿罗汉,由于未证无分刹那空性,故没有大乘菩萨殊胜,如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就是中佛。

因此。声缘阿罗汉都是从佛出生。

若说声缘阿罗汉从佛语出生,就有以下过失:大乘菩萨不是从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中出生,而是从佛语中出生,与颂词所说相违;原本不讲经说的法缘觉阿罗汉也讲经说法了,如此则与教证相违。如《前行广释》云:“倘若生于圣教空世,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偶尔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不存在讲闻修行。诚如《中论》所言:‘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佛陀不出世、声闻已入灭尽定的时候,诸辟支佛在不依靠善知识的情况下,凭借前世修十二缘起的善根,即生于一座中获得圣者果位,然后身体示现燃火、发光等神通,度化小部分有缘众生。”

佛子有三种:佛身子,即佛的儿子罗睺罗尊者;佛语子,即听闻佛语后为他人传讲的声缘阿罗汉;佛意子,即具足愿行菩提心或胜义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佛的意,就是指愿行菩提心或胜义菩提心。

为什么说诸佛从菩萨中出生呢?因为大乘菩萨发起大悲菩提心后,精进修持六度万行,最终获证胜义菩提心而具足无二慧,成就佛果。再者,诸佛有文殊菩萨等劝发菩提心而修道成佛。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大圣教,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所以可见,诸佛从菩萨中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时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