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行解说4六垢

(2022-11-14 16:13:06)
标签:

佛学

六垢: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

如《释明论》云:“傲慢无正信,求法不精进,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这个教证就是说闻法时应远离的的六种垢染。

即认为自己已胜过说法上师的傲慢心。

傲慢就像高高的山岗,留不住点滴功德水,以这种傲慢心听法,不会获得丝毫功德。

对上师正法不起信心。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心是一切修道之源,如果对上师正法不起信心,就算听法,也无法修持解脱道,不能出生善法功德,长养一切诸善法就更不可能实现。

不希求正法。

不希求正法的人一味追求世间安乐,没有出离心,无法成办今生和后世的安乐,更不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心散于外境。

如果听法时,自己的内心一直往外散乱,心里想着外境的迷乱显现,一句法也听不进去。

五根内收。

这是指听法时昏睡,听不到上师讲法的声音,如此就无法圆满传承。

因讲法时间过长等而生起厌烦心。

生起厌烦心就没有耐心听法,无法堪忍长时间听法的痛苦。

因此,应当舍弃这六种垢染。

以上是解释《释明论》而作的略说,下面进一步广说。

傲慢: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很难以认识,所以应当详细观察自相续。

在闻法时,自己觉得上师讲法水平不高,就是不明显的傲慢心,虽如此,但还是有很多人同他讲法,心里掠过一丝难受,这是不明显的嫉妒心。在听法的行列中,不可能无缘无故显出粗大猛烈的傲慢和嫉妒,所以说二者很难以认识。

如果因自己在世间或出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功德,便认为我已如何如何而产生执著。则既见不到自相续的过失,也不了知他人的功德,因此应当断除我慢,恒时谦虚谨慎。

无正信:如果无有信心,入法之门则不通,故应坚持四种信心中的不退信心。

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1) 清净心:见到庄严的佛像、佛塔,以及阅读佛经时,心中油然生起的信心,这个时候的信心没有任何造作,也没有贪嗔等烦恼心,所以叫清净信。

(2) 欲乐信: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后生起想摆脱之心;若听闻善趣与解脱的安乐则生起想获得之心;闻到善法的功德后生起要修持之心;现见罪业的过患后生起想断除之心,这些都是欲乐信。

(3) 胜解信:通过闻思,对上师三宝的功德生起定解,就是胜解信。

(4) 不退转信:以修持正法的体验而生起不退转信心。

四种信心次第生起,应以勇猛精进到达不退转信境界为要。

不求法: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得法也有上中下之分。

上品求法者为大乘菩萨,为利众生希求成佛之法;中品求法为小乘声缘种性者,他们为自己获得解脱而希求解脱轮回之法;下品求法为人天乘种性者,他们为了自己获得人天安乐而希求世俗取舍善恶之因果法。

如果不希求正法,那么根本不可能得到正法。如世间俗语也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越精进的人,获得的佛法就越多,他就是佛法最大的主人。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为了仅仅四句正法,而经历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盏灯后插入千灯芯、纵身跳入火坑、身上钉入数千铁钉等百般苦难。真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现在我们具足听闻佛法的顺缘,很容易就能听闻佛法,导致很多人觉得佛法并不是希有难得,所以就不稀罕。实际上这是往昔所积累的福德资粮,而令自己具足听闻佛法的顺缘。且不说八无暇处的众生没有这个福报听法,就算是人间也有很多人没有这种福报,听不到善知识宣讲佛法的声音。

如此说,我们应当以强烈希求之心,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而听闻正法。

外散:

外散是指过于放松。

意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一切轮回迷乱显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譬如,眼识贪执于色故,飞蛾亡于灯火中;耳识贪执于声故野兽死于猎枪下;鼻识贪执于味故,蜜蜂缠死花丛中;舌识贪于香味故,鱼儿钩于铁钩上;身识贪于所触故,大象陷于淤泥中。

此外无论闻法、修法、传法时,都应该断除回忆往事、妄想未来及现在的分别念散于外境。

这样散乱没有任何意义。

加哲仁波切说:“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莫要去忆念,若念应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过去所感受的痛苦和快乐如同江河中已消尽的波纹,没有任何痕迹可寻,无影无踪,回忆这些痛苦和快乐之事毫无意义,所以就不要去忆念了。实在想要忆念就忆念世间盛衰与离合的无常,这样就能明白,除了佛法还有什么可依止的呢?嘛尼瓦的人。

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不能实现之希望,若念当思死期无定也,何有非法空闲嘛尼瓦?

在旱地撒网没有任何收获,想必谁不会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一味想着未来的生计,而无暇顾及听闻佛法,就等同在旱地撒网捕渔,应当舍弃不能实现的愿望,恒时忆念死亡无常,死期不定,这样就能生起闻思修佛法,刻不容缓的迫切心,怎会有行持世间非法的空闲呢?嘛尼瓦的人。

暂时诸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一切所为无义嘛尼瓦!

暂时的意思,就是无常,如果不是暂时就是恒常,但世俗的法都是无常性,怎么可能是恒常不变呢?所以,现在世间暂时的一切琐事就像梦中的生计,再精勤也毫无意义,对解脱轮回没有任何帮助,应当义无反顾地舍弃。吃饭也应做到如理如法,在吃饭前先供养,再拿出一点饭菜布施给非人吃,不能吃的太饱,杜绝暴食暴饮,这样会对身体有损害,如果身体得了重病,就会影响修行。所以,享用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时,应以无贪摄持,并且是为了修持佛法而享用,享用后我们就能活命,这样就有机会修持佛法,除此以外世间的一切所作都没有意义,嘛尼瓦的人。

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间,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随妄念散乱嘛尼瓦。

对以上所讲的法义进行实修:在舒适的座垫上金刚跏趺坐,认真思维世间盛衰与离合的无常,思维死亡无常,死期不定,思维现在世间暂时的一切琐事就像梦中的生计,再精勤也毫无意义,对解脱轮回没有任何帮助,应当义无反顾地舍弃。最后入定安住一会,出定(后得)时以实际行动调伏贪等三毒分别烦恼,直到证悟一切分别念和外境为正等觉法身之前,对于所说的这些法义非思维不可,恒常忆念,不要跟随分别妄念散乱,嘛尼瓦的人。

又说:“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

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装在口袋里挂在上方,他自己躺在口袋下面。暗自想:我现在以这些青稞为本钱将会得到许多财富,到那时娶一个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那么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呢?刚好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就为儿子取名为“月称”吧。恰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落到他的身上,将其压死了。

现在很多妄想未来的人,与月称父亲的遭遇很相似,为了挣钱过度地劳累,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猝死的现象并不少见,白白浪费了难得的珍贵人身。

过去未来的众多分别妄念无有可确定之时,仅是自相续散乱之因而已,所以应当断除,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听闻正法。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苦乐无常变苦性,若深思维更增厌,是故三界诸有情,莫贪有乐修菩提。”世间的痛苦和快乐无常,具足变苦的本性,比如正在享受快乐时,突然发生事故,快乐瞬间变成痛苦,正在感受痛苦时,突然好运从天而降,正在享受好云带来的快乐时,又以某种因缘而陷入痛苦之中......如果深入思维这些道理就会使厌烦心更加增上。因此,劝诫三界有情不要再贪执轮回所谓的安乐,因为轮回的安乐都是痛苦的本性,所以应当精进修持菩提道。

内收:

所谓的内收就是过于紧张,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态过于狭窄,二是睡眠昏沉。

如果我们闻法时仅仅受持佛法的个别词义,就会像马熊挖雪猪子一样,抓一个丢另一个,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这是说心态过于狭窄的内收,比如听闻佛法时,上师说:“行善积德能够获得安乐果报。”自己非常喜欢,仅仅受持这个法义,其他法音一概听不进去。这样过失很大:仅仅获得芝麻许少量的佛法,失去了如大海般的大量佛法。这样得此失彼,根本无法通达一切佛法。

或者如果过于内收也会出现睡眠昏沉等过失,所以应当松紧适度。

睡眠昏沉有听不到上师法音,而断传承的过失,所以两种内收都应如唾液般舍弃。

无论是过于放松的外散,还是过于紧张的内收,都是听闻佛法的障碍,应当不紧不松为宜。

从前,阿难教导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有时过于松懈,所以没能生起真正的修法境界,便前去请教世尊。

世尊问他:“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

他回答:“极为擅长。”

(世尊又问:)“你弹琴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紧的时候发出的,还是在琴弦极松时发出的呢?”

(昼辛吉回答:)“两者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妙音。”

(世尊说:)“那么修心也是同样。”

依此教言修行,最后他已证果。

又如玛吉拉准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

不紧不松,是修行获得正见的关要。

(因此)心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应松紧适度,诸根自然放松。

疲厌:如果讲法时间过长,遭受饥饿、干渴或风吹日晒等逼迫时,不应生起厌烦心而不愿意听法。应当心想: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欢喜心。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如今听闻道甚深妙法,这多么令人高兴啊!

犹如一百生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

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一百生才能吃一餐饭,那是何等的高兴啊,必定是排除一切万难,越过刀山与火海去吃这一餐饭。如果以这种心态听闻佛法,何愁不能解脱成佛。

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欢喜心而谛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