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如来长子?

标签:
佛学 |
《普贤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
发了利他菩提心的大乘菩萨都是佛子,证悟胜义菩提心的圣者菩萨是真正的佛子,在这么多的佛子当中,普贤菩萨堪称诸佛长子,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中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普贤菩萨的普字,意为周遍一切处,贤字意为最妙善之义,这是指普贤十大愿王,其义最为妙善,并周遍一切处所,令所有的众生都能获得利益。所谓菩提心,即是所发起的世俗愿心和行心,以及身口意平等无二的胜义菩提心,普贤行愿含摄世俗胜义菩提心,周遍一切时处,是独一无二的妙善,具备一切如海功德,以此而说如来长子叫普贤。
《大乘经》云:“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入寂静山中修行求道,饥寒交迫,甚至病疠(瘟疫)全然不顾,心无挂碍静坐蒲团修持禅定,证悟菩提,这就是普贤,所谓普贤即是为利益众生而精进修苦行,永不退转者。
《华严经·清凉疏》云:“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普贤之修学体现于大行,其大行之功德沉重如同大象,故以大象表示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由此成为如来长子。
除此以外,佛在《杂阿含经》中也称舍利弗为佛佗长子︰“汝(舍利弗)今如是为我长子,邻受灌顶而未灌顶,住于仪法,我所应转法轮,汝亦随转。”你舍利弗如今是我长子,因为你仅仅接近了灌顶大法,尚未获得灌顶(还没有人给你讲解),就已经通达灌顶仪法,我所应转的法轮,你也能随学而转。
如《佛陀十大弟子传》记载:
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经过多年的苦行,直到听闻佛陀四圣谛法,才证得圣果。他有庄严的态度,威仪的行止,舍利弗一见,心中非常惊奇,他禁不住上前问道:“对不起,请问这位修道者,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
“我的名字叫阿说示,我住在城外不远的竹林精舍!”阿说示比丘点头后回答。
“你的老师是什么人?他平时教你们什么道理?”舍利弗说话时,像是一位长者的口气。
“我的老师是释迦族出生的大圣释迦牟尼佛。”阿说示慢慢的回答:“老师所讲的宇宙人生真理,浅学的我还不能完全领会,不过,就我记忆所及,老师常讲的道理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对于老师所说的言教,实在有说不出的感激。”
舍利弗从阿说示的口中,听到佛陀及其教法,像天崩地裂一般,像朗朗日光的照耀,眼前顿时光明起来,心中对宇宙人生积聚的疑云,也一扫而空,他和阿说示边走边谈,像百年的知交,最后约定,一定要去拜访佛陀。
舍利弗回到自己的住处,目犍连见他欢喜得忘形的样子,就探问道:“舍利弗!什么事情使你如此高兴?看你这么欢喜!”
“目犍连!我真欢喜,这是我今生最高兴的事了,我告诉你,我找到了我们的老师。”
“不要这么说,谁做得起我们的老师呢?”目犍连很不以为然。
“佛陀!是的的确确的佛陀!”舍利弗回答。
舍利弗又把阿说示口中的佛陀和教法转述给目犍连,讲话的舍利弗,听话的目犍连,都不禁感动得涔然泪下!
因缘法,普通的人听了或许不会有什么反应,可是听在追求、探讨真理的舍利弗耳中,好像自己多年修行的功夫都是白费。这是因为,认识因缘的人,才能认识佛法。
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二百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在佛陀座下,佛陀也很欢喜,觉得自己所证悟的真理,到今天才真正有能接受的人,舍利弗和目犍连也觉得他们遇到了真正的老师。
由此可见,并非只有普贤菩萨是如来长子,四大菩萨等亦复如是:文殊菩萨以大智堪称如来长子,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堪称如来长子,普贤菩萨以大行堪称如来长子,地藏菩萨以大愿堪称如来长子。
如来长子必须是证悟胜义菩提心的圣者菩萨,仅仅具足世俗愿行菩提心,不具胜义菩提心的凡夫只是相似菩萨,不能称为如来长子。唯有一地以上的圣者才真正生于如来家族中,成为真正的菩萨,在所有真正的圣者菩萨中,如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等各自具足不共的超胜功德才可称为如来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