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2014-07-03 10:36:08)
标签:
健康手机依赖症 |
董静
看电子书、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购物……层出不穷的新功能,让现在的智能手机几乎无所不能,真可谓“一机在手,万事不愁”。然而,我们在充分享受智能手机的便捷同时,也感受到正被这小小的手机“奴役”,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好友聚会围坐一圈,却各自拿起手机一言不发;吃饭、走路、睡觉时都拿着手机……如今,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人已患有“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也叫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等,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手机依赖症多发于职场人士、学生群体,患者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睡眠质量也较差,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心慌、发抖等症状。
为何对手机如此依赖
手机的高智能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需求。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了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展,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满足了人们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及时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手机成为了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机让人们变得不那么“无聊”。坐公交、挤地铁、开大会时很多人都是在发着微信、看着微博、读着新闻,如果问其原因,大部分人的回答往往是“无聊,找点事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内心的空虚感。当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很难持续认真专注地做事情。而手机恰恰在人们这种松懈的状态下迅速填补进来,让人有一个短暂的慰藉。
长期的紧张状态是罹患手机依赖症的重要诱因。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无法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截然分开,长时间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待机”状态,对手机铃声变得特别敏感,这是因为大量使用手机的行为不断重复强化,引起神经适应,形成条件反射,当手机不在手中或没有铃声响起时就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
完美主义的性格和缺乏自信的人更易患手机依赖症。这类人往往追求完美,凡事要做到最好,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害怕出错后失去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因此很怕错过电话耽误事情;或是通过手机微信等功能扩大朋友圈,以证实自己存在和被关注,从而确定自己的价值感。
手机依赖症影响健康
手机依赖症患者常常是手机不离手,低着头手指在屏幕上不停地舞动,眼睛盯着闪动的屏幕,长时间地看着手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低头族”,这种看似很新潮的行为往往会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埋下隐患,让您离健康越来越远。
颈椎和视力 从生理健康角度来看,长时间盯着不停闪动的屏幕,眼睛就要不停地捕捉这种变化,时间久了势必会导致眼疲劳;低头前屈幅度达到30度时就会影响到颈椎,如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对颈椎造成伤害。
双手 双手不停地在屏幕或键盘上移动,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无力,动作不灵活等症状,就会出现常说的“触屏手”。
睡眠 长时期使用发光的屏幕还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影响生理周期,使人处于浅睡眠状态,生物钟长期被打乱,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心理 心理健康也不可小视。长期使用手机,各种信息不断变化,心理处于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思维不断被打断,长此以往人的注意力会受到影响,让思维变得难以深入。
当手机不在身边无法使用时,许多人心里会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反映,有人还会有失落、自我挫败感。
长期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无意间减少和忽略了人与人的语言沟通,影响到人际交往;对手机使用的痴迷,也会使人在下班后,继续和手机一起“工作”,无意中延长了工作时间,这种“无意识加班”,也会形成潜在的压力,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如何预防手机依赖症
第一,正确使用手机,不做手机的奴隶。只选择必用的几项功能,控制手机使用频率,必要时关机,切断手机的诱惑,做手机的主人。
第二,合理管理时间。将工作和生活时间清楚地分隔开,分别安排不同的事项,互不干扰,让工作和生活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第三,调整心态。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不必凡事面面俱到,保持心理健康,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
第四,充实自己。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从而避免把精神集中在手机上。
第五,学会自我减压。面对无处不在的压力,学会正确的减压方法。可向亲朋好友倾诉、选择适合的运动等方式放松身心,必要时向心理专业机构咨询以寻求援助。
【专家简介】
董静
北京电力医院健康管理部副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生学历,首都医科大学兼职教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从事心理咨询、健康管理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