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解析
(2012-08-16 10:17:32)
标签: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探索主体性教育 |
分类: 教材解析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解析
《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例1及“做一做”, 教材第49页。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教材进行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五、教学实施的思考。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1、教材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 基本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以巩固。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时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是: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实施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教材解析及学情分析,我认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课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