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凍檸茶,還是冰紅茶?
久居香港的小編習慣了在餐廳吃飯時叫一杯凍檸茶作為佐餐飲品。檸檬切片,倒入濃濃的紅茶,再加上冰塊,口感十分清爽。回到內地,與三五好友小聚,飯桌上習慣性地要了一杯「凍檸茶」,服務生和友人面面相覷,大感不解。解釋過後,友人才說:這不是「冰紅茶」嗎!
同樣一件事物,在內地、香港和台灣有不同的稱呼,這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比如在內地稱作「摩托車」的,在香港被稱作「電單車」,在台灣稱作「機車」;內地說的「方便麵」,在香港一般叫做「杯麵」或「即食麵」,在台灣則稱作「速食麵」。有著各異的歷史經歷,同時受到不同的方言影響,兩岸三地的用語多有不同。下表中有部分不同用語,雖然稱呼不同,但其實指的是一個意思哦!
人名翻譯大不同:
「碧咸」是誰?
除了日常生活用語的不同外,內地、香港與台灣三地對於外語人名、地名的翻譯也常有所不同,比如英國足球明星David Beckham,他的名字在內地被譯作「貝克漢姆」,在台灣譯作「貝克漢」,在香港則是「碧咸」。由於三地受方言影響,字的讀音不盡相同,外國人名的譯法也就不同。粵語中「咸」字的粵語發音剛好與「-ham」十分相近。然而若是一位不懂粵語的人,見到「碧咸」兩個字,就很難聯想到是「貝克漢姆」這位球星了。其實,按照正宗的英語讀音,Beckham中的h不發音,a只發輕聲。這樣,兩岸三地的譯法就都與原本的發音有些出入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3987ff64928200a4c544fb103dd4ce6d.jpg
「碧咸?聽起來好像很咸?」
內地新華社編輯有《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以及各語種《姓名譯名手冊》作為人名翻譯規範標準。譯法用字大多偏中性,這很可能是出於「同名不異譯」的考慮。比如Monroe這個姓氏,一般翻譯為「門羅」,但亦曾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瑪麗蓮‧夢露,其英文姓氏正好也是Monroe。若是秉持「同名不異譯」的原則,那麼似乎應當一致譯為「門羅」。然而這樣的譯法似乎一下子使得這個名字少了幾分姿色。當然,由於「夢露」的名氣大,約定俗成地已經將Marilyn Monroe的姓氏譯成「夢露」,也就不好再改動。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147eb391145f0ebcae97dcdb71e6a0b3.jpg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中的英語譯音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英語姓名譯名手冊條目
按照內地的譯音表進行翻譯,譯出來的人名常常較長,讀音反而可能與外文發音產生距離。比如美國前任國防部部長Donald Rumsfeld,其姓氏內地譯為「拉姆斯斐爾德」,台灣的譯法是「倫斯斐」,更加簡潔。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b0f78a88e27212cc35722edfc804c6a.jpg
再比如伊朗前總統Mahmoud Ahmadinejad,內地譯作「艾哈邁迪內賈德」,台灣譯作「艾瑪丹加」,亦是比較簡潔的譯法。相較而言,台灣對人名的譯法一方面常常與內地、香港的譯法不同,一方面又多少保留了漢化譯名的傳統,通常將人名的第一個字譯作中文姓氏,如下面列出來的「柴」、「雷」、「季」、「布」、「柯」、「歐」都是漢語中本有的姓氏。
地名翻譯大不同:
「莫三鼻給」是哪裡?
除了人名外,兩岸三地對於地名的翻譯亦有不同,比如西非國家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台灣多採用其意譯,譯作「獅子山」;類似的還有科特迪瓦(Côte d'Ivoire),台灣譯作「象牙海岸」。這樣譯出的地名雖然優美,但讓不熟悉這種譯法的人很難聯想到這是一個國家的名稱。
內地的地名譯法,大多以《外國地名譯名手冊》、《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等書為標準。然而,亦有不少採取了上述兩書譯法之後,比起規範前的譯名稍顯遜色的。比如美國著名景點Yosemite National Park,在港澳一般譯作「優勝美地」或「優山美地」,上述書中就譯作「約塞米蒂」,即不如原先譯名有著直觀的美感。再如美國紐約州城市Ithaca,舊譯「綺色佳」,內地譯法譯作「伊薩卡」,亦顯得平淡許多。澳大利亞(香港稱為「澳洲」)城市Sydney,內地譯作「悉尼」,香港舊譯「雪梨」,最近也逐漸譯作「悉尼」了,台灣仍是譯作「雪梨」。台灣的人名、地名譯法,也有一官方的標準,可以參考教育研究院發佈的《學術名詞編譯系列叢書》。
近年來,香港的地名譯法在逐步向內地靠攏,尤其是去掉一些生僻的字眼,比如內地譯作「巴厘」的旅遊勝地,香港一般譯作「峇里」,但近期似乎也開始譯作「巴厘」了;非洲東南部國家莫桑比克,舊譯「莫三鼻給」,現今人們看了大概會一頭霧水;「蘇伊士」曾被譯作「蘇彝士」,「彝」字雖有「彝常」之雅意,不過太古舊了,現代的用法一般是專指「彝族」這一少數民族,用在外國地名的翻譯上就顯得繁複和沒有必要了。
標點符號亦不同
大陸和港台的標點符號系統也稍有不同。 除了部分標點在兩岸的稱呼不同以外,大陸的標點在橫排中在左下角,直排中在右上角,港台的標點符號則一般居中;大陸的引號是在橫排中是“ ”與‘ ’,而港台相對應的是「」與『』。例子如下: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d42eac58dba94d4011d0088c4b086176.jpg
「太聰明」的電腦繁簡轉換:
「为口奔驰」or「為口賓士」?
在進行文字處理時,常常要進行繁簡轉換的工作。Microsoft Word雖然自帶繁簡轉換,但轉換的結果往往不能保證用字的準確和語句的通順。特別是考慮到兩岸三地用語習慣的不同後,自動翻譯的結果經常讓人忍俊不禁。下面即是一例。
粵語中有一個很生動的詞,叫做「為口奔馳」,表示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碌。如果打開Word的自動轉換功能,下面有一個複選框寫著「使用港澳台等地字元」,勾取以後,我們點擊「为口奔驰」並使用「簡轉繁」功能,則文字自動轉化成「為口賓士」。原來軟件自動認為「奔馳」是指「Benz」汽車,而這個牌子在內地譯作「奔馳」,在香港譯作「平治」,而在台灣的譯名是「賓士」。系統是默認轉換為台灣的品牌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84a235fbc3ebb3fe6c9559f17a846e00.jpg
這一例子表示,雖然Microsoft
Word自帶的繁簡轉換功能強大,卻不能保證不出錯誤,文字工作者還是要:一,切勿勾選「使用台港澳等地字元」及「翻譯常用詞彙」;二,靠自己人手檢查,才能保證正確無誤。
下面這個表格中列出了一部分使用自動繁簡轉換功能時發生變化的用字,是編輯們平日在工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有沒有「聰明反被聰明誤」,搜搜這些詞就知道了。
兩岸三地不同用語的處理原則
編輯們常常面對來自兩岸三地、不同背景與語言習慣的作者來稿,如何處理各地不同的用語就成了一個問題。下面是編輯們分享的一些經驗。
(一)一致性原則
短至一篇論文,長至一本專著,其中用法都需要保持一致。如「台灣」和「臺灣」、「佔領」與「占領」,需要在同一份文稿中保證用法一致。當然,一致性原則亦要視乎處理的文件類型。若是一本專著,則用法須一致;若是一部論文集,對於不同論文的字詞用法一致性要求可以適當降低,尊重作者的語言習慣。
(二)尊重原作者意見
編輯在考慮修改部分字詞用法時,需要適當的理由,給出修改建議,否則的話應當尊重原作者的意見和語言習慣。若改動較大,也應當和作者商量再做決定。
(三)考慮目標讀者與市場
出版物的語言習慣與風格,亦需要適應目標讀者與市場。比如下面這個例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日本的國境問題:釣魚臺、獨島、北方四島》。作者乃是日本資深外交官,日文原書中「釣魚臺」作「尖閣列島」。本書譯作中文後,將「尖閣列島」轉譯為「釣魚臺」,在同期出版的簡體版,則譯作「钓鱼岛」。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805673e222c21a5b6be96ba0a118756b.jpg
以上只是兩岸三地用語不同的一部分表現。編輯們在面對三地來稿時碰到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情況,改稿千遍卻總是清不乾淨的鬱悶,還有因文化碰撞而產生的各式段子等等,有機會再同諸位分享吧。
資料來源:
湯志祥:〈論華語區域特有詞語〉,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tangzhixiang/tang08.pdf。
維基百科,英語姓名譯名手冊條目http://zh.wikipedia.org/wiki/英语姓名译名手册。
http://terms.naer.edu.tw/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著,《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2008年12月),手冊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hau/f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wenziguifan/managed/020.htm。
兩岸三地人名譯法對照表表格來自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
~~~~~~~~~~~~~~~~~~~~~~~~~~
搜索CUPress
關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公眾號
跨越邊界,和我們在一起
~~~~~~~~~~~~~~~~~~~~~~~~~~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