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上下冊。
書評人:嚴壽澂,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暨美國克萊蒙研究生大學宗教學院特約研究員
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頁255–264。
http://s6/mw690/002VTLL5gy6FEPIFxU9b5(戴景賢
此書其卓越處可約為四端:
(1) 今日論學術思想史者,大體有二類。一由學術史或思想史入手,側重於學脈之梳理、背景之紹介。二為借助西方哲學觀念,於思想本身作細緻而深入之分析。二者各有其勝場:前一類明於史實,熟於家數,令人有原原本本、殫見洽聞之感;後一類長於思辨,參伍不失,時見山重水複、柳暗花明之境。若非優者為之,二者亦各有其不足:前一類或鈔錄滿紙,而分析缺然;後一類或入之愈深,而離真際愈遠。作者則兼具二者之長,國故舊章、學術流別,固爛熟於胸中;近世以降西方學術與思潮,亦具備於武庫。故此書既不離中國傳統學術之脈絡,又能以西方哲學及其他學術觀念作深入之探索,自其論王船山、方藥地,論戴東原、章實齋諸文可見。
(2) 中國百餘年來,因外族憑陵而西潮鼓蕩,因西潮鼓蕩而社會急劇變遷,如漂流於溟海,不知所底止。巨變浩劫之中,各派各家,或左或右,宗旨相違,趨向迥異,然以近代化或現代化為鵠的,則大致無異也。若無西力之東侵,中國能否步入近代之途,於是成一極大問題。中國近代始於何時?如何方可謂之近代?諸如此類,聚訟不休,莫衷一是。著眼於社會經濟者,往往於思想文化不免忽略;而所重在思想文化者,又多不問社會經濟背景。作者於此,能二者兼顧,雖所主張者,或未必愜於人人之心,然自有其獨到見解而言之成理,於今後學術之開展,大有裨益。
(3) 今世行政主導、一切量化與標準化之學術體制下,一般從事研究者,常擇取一較易入手,或其本人較為熟悉之題目,為短期內取得成果而研究,不免缺少問題意識,故難有創獲。作者則深具問題意識,為解決學術界未有定論之諸多問題而選擇對象,不作盲目之研究。另有一類學者,隱然以大家自命,強調所謂宏觀,巨著煌煌,咄嗟便辦,而一究其實,則滿紙荒唐言,基本常識且頗缺乏,更無論真知灼見也(中國學界聞人,此類正復不少)。作者則沈潛學問,日復一日,書中所論,皆經徹底研究,見大而不遺細,至為難得。
(4) 今日學術分工日益細密,一般學者精有餘而博不足,所論或能深入,然往往畫地為牢,局促轅下。而人間世種種,本如因陀羅網,交絡互入,重重無盡,難分此疆與彼界。故治社會人文之學而局於一隅,終非第一流。作者則學養深厚,既能專精,復具通識,每論一事一人,皆自中國歷史大勢及學術流別著眼,且以中國以外之世界為參照,深具現代意識,前溯往古,後探來今,實非今日多數研究者所能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