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工科男高尔夫之路

(2014-03-23 17:10:30)

     身为理工科出身,脑子早被训练出固定模式。俺练球早期先是觉得物理没学好,速度,加速度,离心力,惯性,角速度,动量都没整明白,天天想啊,琢磨啊,画图,建模型。过一段时间,练球多了,球也大多数打得嗖嗖的了,但就是觉得距离不够,也不稳定,经常出些幺蛾子,又觉得生理和人体解刨没学好,肌肉,关节,神经咋配合,咋支配没谱,于是找出个骷髅骨架,研究哪是锁骨中心,肩关节的吊挂结构,腕关节的运动规律,膝盖咋摆动,肘关节用那块肌肉调动。俺不算过分,看新浪博客,还有球友研究抖臀和晃()(南京方言?)的。又练一段时间,在练习场好像靠谱了,距离上去了,也稳定多了。C, 咋下场老瞄不准,才发现原来是几何没学好,两点之间连线都连不直,平形线都画不出来,脑子里的两条铁轨实际上都打着交叉嘞。果岭上推杆直线都不直。于是地上放两根alignment rod练球,果岭上用木匠激光辅助,或拉根线(老米和Jim furyk都干过)。等这些都想过了, 5年-10年就过去了,还是时不时打出烂球,爆洞。这时候才想起心理学,管理学,不对啊,俺们那年代,心理,管理是文科,这回抓瞎了,咱没基础啊。要不再研究研究气象学,地形学,植物学?

    文科出身的男士和所有女士都直接跳过这些步骤,本山大叔说话“老整那没用玩儿干啥?”打球就靠俩儿字:“感觉”,总括一切,纲举目张。想想也是,外国人管高尔夫叫“moment of truth”,“game between your ears". 感觉高于知识,前面几年的一些进步,不过是练的多了,有感觉了,跟知识关系不大。卖油翁说的:“无他,唯手熟而”,天天练的肯定比一个月打一场球的进步大。

    人非机器,也非电脑,高尔夫与理工科的头脑习惯思维差异太大。靠感觉打球的人快乐,靠知识打球的人纠结。凭感觉打球是俺追求的目标,加油加油再加油。

    末了,咱还是理科人,没办法,习惯使然,贴张挥杆身体各部分角速度测量曲线(Kvest),看看这速度是咋传导,咋放大的(详细内容在去年7/25的博客里)。(附:现在还要加入电子学,计算机,研究研究GPS,手机app,准备开发一个google glass app,帮助我瞄准,积习难改,鄙视自己!) 

http://s15/bmiddle/002VS56bty6HxgGUxT87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