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星期,一有空闲时间就在练习场泡着.因为很快又要离开,所以格外珍惜机会。练球频度高了,感觉有进步,但又有些东西堵住了通向稳定的路,模模糊糊,说不清楚。
今天要出差赶飞机,心里有事睡不着,5点起来看博客,看到小郁写的“左曲是把双刃剑”,写了个回帖,联系昨天老陕兄的“有意识重复错误”。突然脑中电光火石,几个分散模糊东西的关联突然清晰,从原理到对击球效果的影响一下串起来了。为了验证,赶紧开车到最近的练习场,用半个小时打了一筐球,效果基本符合预期。要不是赶飞机,一定再多打。等我赶到机场,差不多最后一个登机,如果安检的大妈再多问几句,再多摸几下,就可能赶不上了。“朝闻道,夕死足矣。”,如果这次感悟是真的,以后击球的稳定性,球路的操控性都会大大提高,赶不上这班飞机就下一班呗,丰胸广告说的好:“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次的感悟主要是针对上杆平面。加深理解了球杆重量和左手腕力量匹配重要性的认识。老陕兄关于平面影响球路的提示,小郁score card里一溜左转箭头,加上我一直坚持的减小胯部转动,力争tosor最大扭力和下盘稳定。最后都聚焦在上杆平面上。左手腕力量和球杆重量之间的相对关系会决定上杆第二阶段左手腕立腕的角度,影响上杆平面,这个上杆平面又决定了跨转动的多少。对于同样幅度的肩转动,平面越平,胯需要转的越多;平面越陡,跨可以转的越少。胯转动的幅度大小会影响击球的稳定性。
这个关系的意义在于通过有意识对左手腕力量的锻炼加强,可以确立最合理的上杆平面,甚至通过对上杆平面的操控来操控球路。今天在练习场,我用了套在球杆根部的加重器,重量25克。对我来说,在自然状态下,轻杆上杆平面陡,立腕时握把指向目标线或稍微内测,下杆击球路径内到外,球路小左曲为主;加重的杆立腕平面比较平,下杆补偿,有些over the
top, 球路右曲。轻杆可以有意识的操控上杆平面,配合占位,比较容易稳定的打出不同球路。
由于时间紧,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希望博友们帮忙看看。另外老羊博友帮着问问周教授,手腕的力量怎么练?
未来的一个月又打不了球,在机场已经盼着回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