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0年碎碎念之读写篇(上)

(2020-12-19 11:43:01)
分类: 归纳总结


今年读的东西还是少而又少,只有几部长篇小说。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属于复读。一复读才发现,书中的情节早已被我忘光了,只是里面的一些名言绝句还刻在脑子里,遇到对景的当儿就会自动蹦出来。


渡边淳一的《情人》、《失乐园》属于补读。其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现在才读,是为补读。写得很好,只是少儿十分不宜哦!


另外还看了两部在小说结构上做了些“艰辛探索”的作品。


一部是刘心武的《邮轮碎片》。


小说中的人物是参加某次地中海邮轮旅行的一个中国旅游团里面八个“家庭”的成员,还有几个中国籍的散客和导游及工作人员等等,故事情节则用游客们的每日行程串起来。

按说这个创意挺好的。这些人物一个个登场以后,就像一株株土豆苗似的,又一个拉一个地扯出了一长串相关的或不怎么相关的人物,再横生出一些枝枝蔓蔓的相干的或不怎么相干的情节,于是就号称有“四百个片段的精致跳荡,四代人的昔日今生”啦!

可是这样读起来,整部小说就有点儿东拉西扯地“扯老婆舌”的感觉,甚至有“为艺术而艺术”为扯而扯而且越扯越远差点儿扯不回来的感觉,虽然其中也有几个贯穿情节,还设置了些许悬念。

这本书的封底有这么一段介绍:“作品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继承了《红楼梦》写人物的精髓。它在封闭空间中敞开记忆,在智力拼图中寻找完整”……

我觉得这话说的有点儿太大了,我可实在看不出有一丝《红楼梦》的影子呢,虽然人家《红楼梦》也人物一大群事情一大堆的。

平心而论,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作家,能把那么多拉拉杂杂的人物都扯过来为他所用,又涉及了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里面还是很有些咱们凡人不知道的奇闻异事滴),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只是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刘心武的作品却始终不大合我的眼缘。仔细想想,这部作品除了他一向存在的语言问题(属于语言没啥毛病却写不出彩那类)以外,情节设置也不抓人(至少没有抓住我)。


另一部是张翎的《流年物语》。


说起张翎来,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不过我一直是将之归为一流的海外女作家之列的。多年以前我看过她的《邮购的新娘》和《交错的彼岸》,都很喜欢,可是内容也都忘光了,只有近年来看的《金山》还印象深刻。它写的是第一代移民美国的华人的奋斗史,很有史料价值,人物和情节也引人入胜。


《流年物语》的故事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妻子在丈夫死后发现他一直有另一个女人,还有一个以后要继承丈夫公司大部分财产的私生子。她出国找到了那个女人和孩子,想要对他们进行报复,最后却放弃了。同时作为副线,对男女主人公原生家庭一地鸡毛的生活也有充分的描绘。

虽然情节不算复杂,但小说的内容并不单薄——故事牵涉的时间段很长(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这个世纪的前十年),因此涉及的社会生活面也很宽,用文学作为解剖刀对人性做出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所以我一直认为,一个从来不读文学作品的人,对人性的复杂是很难有太深刻的了解的)。

作者在后记里总结道:这部小说是“关于贫穷和恐惧的”(男主人公就一直活在贫穷的影子里,即使他后来拥有巨大的财富也未能使他摆脱那片阴影);也是“关于假象和真相的”(男人在妻子面前是持久的谦恭和压抑,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童年的记忆,在比他妻子“低贱”得多的另一个女人那里,却表现出狮子一样的自信和勇猛,而且肆无忌惮地抖落着早年的不堪);同时也是“关于欲望和道义、坚持和妥协、追求和幻灭的”。

所以这部小说就很难整理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定义的困难是因为小说的多面复杂,这些因素可以造就混乱,也可以造就层次和立体感”。不过,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谁规定一部作品只能有一个主题的?

其实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就是这种多层次和立体感,包括它通过结构上的创新延伸出来的那些“多面复杂”的内容。

作者说她写这部小说时,本来是跟以前一样,将一个家庭的变迁置于几十年的历史阶段上,可是写到后来,她对已经成型的文字产生了腻烦心理。她觉得,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过着不同程度的多重生活,作者的观察通常只及一面,充满盲点。所以她试图找到新的角度,来叙述这个“老套”的故事。

于是她在每一个章节前引入一件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物件(比如麻雀、老鼠、猫、铅笔盒、手表……),由它来承担一个“全知者”的叙述者身份(这样整部小说的时间顺序也被打乱了,读的时候你会因为轻度烧脑而增添不少乐趣)。

其章节是这样排列的:

第一章 河流物语(20099月),女主人公把丈夫死前送给自己的昂贵的戒指抛进了巴黎的塞纳河,这是整个故事的结束。

第二章 瓶子物语(20098月),女主人公攥着一个药瓶走遍巴黎的大街小巷,寻找丈夫的情人和私生子。

第三章 麻雀物语(1958-1969),女主人公父母的千疮百孔的婚姻关系。

第四章 老鼠物语(1968-1969),男主人公原生家庭的贫穷生活状况。

……………………

就这样足足列了十章。

最后一章《铅笔盒物语》(1969年),写的是男主人公在初中阶段精神和物质方面受到的双重创伤,这是导致他后来婚姻生活不和谐的根源。

在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有时中间部分也有),那些以物件口吻自述的“物语”部分,是作者感觉自己写的“最具有灵气和流动感”的,也是我作为一个读者最击节叹赏百读不厌的。

比如第八章猫魂物语(1987-2001),讲的是男女主人公的女儿的成长史。这章的“物语”部分是一只野猫的自白。虽然身为野猫,但是父母亲奇特的基因组合造就了它“出类拔萃的体质和特质”:“我身上具备了某些家猫所具备的教养和品味,然而我却鄙视家猫被灭鼠陪伴孩子玩耍消除大人孤独等七七四十九等责任和义务所修磨出来的奴颜婢膝。我像所有的野猫那样自由自在桀骜不驯,可是我却没有它们身上一千零一样的粗俗下作习性”……

不过这只特立独行的猫只活了三年多就被那个七岁女孩毒死了。它的魂灵变成了一股烟,钻进了女孩的头颅,在里面呆了十几年,在她的脑子里恣意横行兴风作浪,使她成了让父母头疼不已却束手无策的邪恶女孩……直到某一天,女孩发现了父亲的私生子,头脑中“掀起了一场遮天蔽日的风暴”。

“这场风暴不是我制造的,我在它面前束手无策。我既不能往里再添加一丝能量——它已经抵达了可以用‘最’来描述的那个等级;我也无法让它平息半分——它早已超出了我的掌控。以制造风暴为生也为荣的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惊恐:我开始为自己的安全担忧。我决定撤离”(猫魂撤离后的女孩儿并没有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只是从那天开始,对自己的母亲有了一丝怜悯)。


这些“物语”有时还起到交代情节发展的作用。

比如第二章《瓶子物语》的结尾,女主人公在学校的操场上看到了那个正在和朋友们踢球的,长得酷似自己丈夫的私生子。那是一个充满阳光,还不知道六年以后会被亿万财富带上“镣铐”的孩子。“那个日子在步步接近,她甚至听到了镣铐砸在地上的狰狞脚步声。可是他什么都不知道。他被蒙在一个大气泡里,他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那个气泡。能捅破那个气泡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她。”

她在他过来捡球的时候,“颤颤地掏出了口袋里的瓶子。可是他已经走了,她眼睁睁地看着他渐行渐远化成了街上的一粒粉尘。

瓶子最后说:“我就是在那个傍晚离开了我的女主人的……

 “我在学校操场边上的草丛里孤孤单单地躺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才被一个清道夫发现。

“……他拧开我的帽子,凑过鼻子闻了一闻,却被里面的那股馊味熏得几乎背过气去。他立刻把我严严实实地封了回去,我注意到他拧盖子的手在轻轻颤抖。

“清道夫在成为清道夫之前,曾在一家化工厂里洗过瓶子,所以他凭着气味就知道了我肚腹里的液体到底是什么东西。

“就是从他嘴里,我第一次听说了这种液体的名字。

“‘工业用硫酸’,他喃喃自语道。”


我喜欢这部小说,与它在结构上的创新有关,更与它的语言风格有关,光是那些“物语”就很抓人了,它们是多么丰饶细腻,多么奇趣横生,又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