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张欣小说《为爱结婚》(下)

(2019-07-25 11:04:07)
分类: 开卷有益


最近瞎忙,又想学着字母先生写短文,所以上篇写了一半就发出了。也不知小编眼光是否有点儿不济,怎么就将那么平平常常的一篇类似情节介绍的东西给荐到首页去了呢,咱才疏学浅的实在理解不了。不过还是谢谢了您呐,要是您能顺便解决我无法回复和发评论的问题,那时再重谢哈。

我在上篇说,《为爱结婚》这部小说当作言情小说来看还不错,故事情节一如既往地曲折,如果不那么挑剔的话很能抓住人。

可是我这人一向比较挑剔,让我入戏很难,出戏却很容易,只要发觉哪儿有一点儿不合理就立刻出戏了——所以才说合理的情节是好作品的前提嘛!

女主人公的悲剧基础是合理的。我在上篇曾经说到,虽然她从小到大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之中,但是幸好(或者说不幸)她哥哥对她极好,才使她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之所以说不幸,是因为她上了大学以后,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当她父母要求她为了哥哥嫁给她不爱的人的时候,她就会想:人性的一切合理的需求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情况下对自己的出卖和交换都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所有这些道理就是她在大学里学到的。因此,她觉得家人的逼迫对她是冷漠无情的,甚至是歹毒的。

另一方面,如果她哥哥对她跟其他家人对她一样地冷漠忽视,她也就不会对哥哥的病和之后的结局那么痛彻心扉,那么纠结不已,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婚姻关系——她有时甚至觉得,比起哥哥的生命,自己的幸福又算什么呢?说不定哥哥再坚持几天,她就会改变心意嫁给那个大款了!

除了以上的悲剧基础还算坚实以外,其他情节安排也基本合理。比如哥哥本人并不知道有能够出钱“拯救”(其实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拯救他,医生是这么说的)他的暗恋者的存在,父母为了不让他因为看到妹妹的“丑恶嘴脸”而受到打击和伤害,尽可能在他面前保持一团和气,这样哥哥的自杀就顺理成章了;可是他死前没有留下片言只语,这样的安排却非常不合情理,因为他的自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所准备的;再说了,他可是上有老下有小,中有深爱的老婆和妹妹的人啊!而且,他是很希望看到妹妹跟所爱的人结婚的。

我觉得作者这样的安排无非是要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绝境里,而且没有任何出路。没有哥哥的遗言,她在精神上和在家人面前都无法得到解脱,而且使她在失去亲爱的哥哥的同时,还彻底地失去了家庭,她的父母不再理她,她的嫂子和小侄女视她为仇人。可是她后来却发现,自己还是非常依恋这个家庭的,虽然家人对她很不公平(将人放在绝境里考验似乎是很多作者的最爱,记得有一个女作家叫做王海鸰的也是这样,也许只有这样才容易让人扼腕吧)。

说完情节说人物(这还真够落俗套的,可是俺不在乎,反正本来就是落伍之人,而且恰恰在这里俺有点儿看法)。与亦舒一样,张欣对人性的剖析也是相当深刻的。当然了,如果没有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和把握,文学就不是文学,作家也就不成其为作家了。

在这部小说里,女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被描写得最为淋漓尽致,可信度应该很高。可是作品开头对她的介绍却说她很有点儿男孩性格,那个暗恋她的大款同学也正是因此喜欢她,这就跟她后面的多疑、敏感等等不那么搭了。虽然说人的性格是多面立体的,又是可以随着境遇发展的这点没错,可是当你看到她剪碎了丈夫的衣服、又准备了汽油打算跟丈夫同归于尽、最后更是举起钉锤……整个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小女子加疯狂怨妇的形象,跟前面的感觉好像很脱钩哦!

其他的次要人物倒是都能站得住脚。

比如那个死追她的大款同学,其行为处事并没有不合情理的地方。他不是为富不仁的人,也没有趁人之危以钱相逼。相反,在女主人公后来被绑架勒索时(那时她已经结婚了),还出手大方地帮她付了赎金。

那大款后来也众望所归地结了婚,太太是原来一直爱着他的高中同学。她好不容易嫁给了自己爱的人,却得不到爱的回报。后来她终于想通了,离婚以后选择与爱自己的人在一起。

那个人就是女主人公的摄影工作室的搭档,一个有点儿古怪的文艺青年。他从心如止水淡然处世到激情燃烧“扑通”一声掉入情网,义无反顾地爱上大款的太太,其心路历程也很合情合理。

只有女主人公的丈夫有点儿奇怪。他除了没什么钱,其他方面简直是太完美了,符合所有女性对另一半的终极梦想,那就是所谓“懂我”。这样的稀有物种是怎么产生的呢?作者没说,咱们也不好臆想。

我曾经在《男女那些事》中痛斥有些狗屁男作家的梦想:“ 据我看来,男作家写女的大都不到位,他认为可爱的在我们看来往往殊不可爱甚至令人厌恶,他认为聪明的也跟我们理解的聪明大相径庭;他写的女主角越是温柔美丽贤惠大方十全十美让他唏嘘不已,你就越能看出他那种狭隘自私的内心: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女人,可惜上帝没按照他的心思准备,真是活该!”

可是仔细想想,作为读者的我们又何尝不活该呢?那些被作家们打造出来的完美男人形象很有可能会误导我们哦!

记得有一个童话故事,说是某王子爱上了一个公主,被要求在众多女孩子从幕布后伸出的手中找到那位公主的。然后,好像很有悬念其实却毫无悬念地,王子一眼就看出并准确无误地抓住了公主的手!

可是凭什么呢?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别的女孩们都是使唤丫头,伸出的就都是一双双劳动人民的手,那肯定只有公主的手细嫩光滑易于辨别;或者那些人都是成年妇女,也很好办。可是人家个个都是贵族小姐,一个个的也都十指不沾阳春水呢。

我想,如果女孩子们长期在这类童话的熏陶下长大,很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幻想:第一,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性(这倒是真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没什么稀奇的);第二,总会有一个特别“懂我”的人出现,并且在万千人中准确无误地找到我,还要死要活地爱上我……等等等等。

当然不是说没有这种可能,只是概率极低罢了。更多的情况是,一个还算适合你的人出现了(这样的人其实不止一个,要是全世界的人里面只有一个适合你,那不知有多少人这辈子只能做单身狗了),你就一厢情愿地以为他就是那个“懂你”的王子。

这样的幻觉也不错,如果它使你很愿意跟他说废话的话(据说恋爱中的人说的大都是废话)。只不过千万不要以为你们俩无须废话就能心有灵犀——人与人之间其实很难沟通,哪怕你掰开了揉碎了费尽了嘴皮,人家都不一定能真正明白你的意思,你却想着自己的一个眼神就能让人家知道你肚子里那些弯弯拐拐的想法,你以为你是谁,他又是谁啊?

不过,看多了文学作品也会有好处,那就是对复杂的人性、对不尽人意的婚姻和不那么善解人意的另一半、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无聊都能真正理解,而不是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本来嘛,世上哪有那么多心心相印互相懂得,能互相珍惜互相包容,愿意听对方的车轱辘话并且尽量去理解其中的意思,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有一次,当我家领导指责我“你从来就不知道我的真实想法”时,我一贯被他称之为“恶毒话”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了:“你的真实想法最好直接说出来!因为我从未立志成为某人肚子里的蛔虫,并为此奋斗终生!”

怎么从谈论小说扯到这儿来了,打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