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2018年碎碎念之写博篇

(2019-01-02 15:09:07)
分类: 归纳总结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时光飞逝得越来越快,真是令人心惊啊!
2016年起就没有写总结了,主要是因为那年秋天老妈摔倒骨折的缘故——除了全家一片忙乱,也令我心情欠佳无心废话。后来我在201710月的《双节前后那些事》里交代了一下,还在结尾处鼓励自己开始写“碎碎念”——“像巢巢、紫炭树、皓月、山禾等一众朋友学习,随时分享汇报,将‘碎碎念’进行到底,就像当年毛爷爷提倡的那样,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不过,对于常立志的无志之人来说,改变习惯谈何容易呢,更何况以前上学上班的时候是最讨厌写总结的了——那时候一被要求写年终总结就抓瞎,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头结尾、怎么起承转合,更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内容,最后总是参照别人的来照猫画虎。我认为这跟我没有受过完整的中学教育,也没有去过正规单位工作,因此从未受过类似训练有关;另外,在潜意识中,对于形式主义的一切都十分反感也是原因之一。记得有一次我只排列了几行字,短短半篇纸就把全年总结给打发了——除了列举这一年我教了哪些课,读了哪些书之外,还宣称自己做到了“五四三”(即“五讲四美三热爱”,那时不知从哪儿看到了这样的简称,觉得太好玩儿了,就挪用在自己的总结里了,也不管别人能否看得懂)!

后来听说了一个段子,就更为自己的懒惰找到了理论依据——某个公派留学生出国后,对多年所受的教育有了反思,不再认为我们早已接受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对要求他写思想汇报的“组织”感到非常奇怪,问道:“我自己脑子里的思想凭什么得跟你汇报呢?”
可是自从开博以来,我却很勤劳地写了三次总结,而且还是自觉自愿的,这说明什么呢,难不成是把博园当成咱的“组织”了?那个叫小路纯子的博友不是说过吗:“有了博客,我们的心有地方安放了”(我可说不出这么有诗意的话,我只会说:“有了博客,咱们的废话有地方倾倒了”)。
现在我决定把积攒了三年的废话一起倾倒出来,因为内容太过杂乱,我不得不做了些废话分类的工作。

2016
年发文34篇。除了近十篇游记以外,最得意之作是《黑帮屋往事》十篇(被删七篇)、《阴霾与灿烂并存的日子》六篇(就此全系列十八篇完成,后被删十篇),以及我和表哥张霖、表姐夫李晨声、二姐陈好林合作(以他们的文章为主,我只补充和加注)的关于舅舅、大姨、大姨夫和二姨父的回忆文章。

这一年我写作蛮勤奋的,因为年初有一个出版社的编辑看了我的博客,通过我二姐找我谈出书事宜。虽然可以说我是在书堆中长大的,但对出书的事情却一点儿都摸不着头脑,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以前出过一本教材,也并未感觉到很多人说过的那种“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印的纸质书的巨大喜悦”。好在二姐自告奋勇当责编,让我只管写下去,那我就只管写了,为此把一颗渴望出门玩儿的心都收敛了一些。

几个月后,人家看了二姐的提纲,明确提出只希望我写写我家来来往往的文人什么的(说那一年凡是牵涉到文/革内容的都不能出版),于是二姐立刻帮我拒绝了,因为她很清楚这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以前的确常常有各色人等在我家出没,但是除了我妈那边的同事和学生会来家里玩儿,来找我父亲的都是谈“正事”的,而且谈完即走,跟我们毫无交集。

出书的事儿虽然黄了,却丝毫没有打击我的创作热情,因为我多年以来积攒下来的废话还多着呢。
2017
年发文二十八篇。除了十篇游记和两篇杂文外,最得意的还是我的回忆文章,即两篇《我的高考》和十四篇《知青生活散记》,后者被懂行的朋友们赞赏有加,说有啥啥风格什么的(刚才发现被私密了好多篇,不要紧,我会逐一解放它们的)。

2018
年只有二十二篇了。包括杂文四篇、游记五篇、《我家的护工》四篇,回忆搬运工经历的《我的“翻译生涯”》九篇(同时我还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重发了十多篇《阴霾与灿烂》系列的旧文)。

从数量上看,俺的创作热情呈逐年下降之趋势,这正与大多数博友的表现一致——这些年我潜伏在博园细心观察过很长时间,得出的结论是:很多人开博都是先写自己的经历(尤其是我们这代人,经历都值得一写),所需时间大致都是六年左右,之后不少人就无甚话说了,有的转去专职写游记,有的热衷于记录孙辈生活,还有的就此与我们渐行渐远甚至于彻底消失了(当然还有好多人消失是别的原因)。

我作为一个永远追随大流的人也不例外,从开博到写完“翻译”生涯,正好是六年多的时间——在最近的三年里,我终于把上大学之前所谓“艰难探索时期”的经历写完了,以后是专职写游记还是热衷于晒孙辈呢,还没做打算。
从内容上看,我对自己的作品基本满意。

比如说游记部分,出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我比较注重的是为自己留下记录的同时,也为同好者提供实用的出游攻略。同时,虽然我的游记都是三无产品(无创新无哲理无抒情写景叙事),只是大白话加流水帐,好在乐子还是有一些的。
再比如说杂文部分,它们也大部分以乐子为主。不信您去看看,不乐您别给钱呗。其实以前曾经有一两篇沉重的,现在已经被小编好心删除了,剩下的均可以达到娱人娱己的效果,有时写着写着,自己先大笑一场!
回忆文章是我最满意的作品。因为在青少年时代,我个人虽然没有经历太过刻骨铭心的痛苦,却也目睹了不少悲剧喜剧正剧闹剧和荒诞剧;我写的那些内容虽然琐琐碎碎鸡毛蒜皮,却也反映了动荡时期真实的一面;我的某些经历虽然看似普通,但在正常社会环境下长大的人眼中看来却也相当稀奇古怪。
“我常常说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因为无法复制而弥足珍贵。这并不是说我们的青春无怨无悔,而是恰恰相反——我们在所谓的蜜罐中成长,却早早地经了风雨,见了世面;我们在应该接受教育的时期失学,成了小学刚刚毕业甚至没有毕业的知识青年;我们在动乱年代离开家乡故土,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天各一方……更不用说我们见证了这个国家多少荒谬绝伦的悲喜剧了!”(引自我的博文《眼窝深浅那些事》)

所以啊,能写的同时代人赶紧拿起笔来吧——当你拿起笔来,往事就历历在目了。在这个众说纷纭的时代,在这个回避历史淡化罪恶的时期,咱们这些过来人能做的只能是写。每个人都尽量写下自己的独特经历,就可以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尽量丰富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我相信,不管到什么时候,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总是有的,你没看到现在还有人在研究第三帝国的历史吗? 

.....................................................


“多少人的痛苦都随身而没,从未开花结果,变成诗歌”——泰戈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