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食疗的饮食原则【营养师张宇QQ297121548】

(2014-06-06 18:59:01)
标签:

健康

营养师张宇

中医养生

棒击操

美食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合理的饮食,可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饮食失宜,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饮食对于养生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史中,积累、总结了丰富的食疗经验,《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论点,汉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该书还收集了很多食治与饮食禁忌。后世更是推出大量深有影响的食疗著作,如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食治专篇,精辟地论述了食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之一;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700多种食物性味归经,并指出“食物入口,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的传统食疗理论。食物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能使气血充足,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使五脏六腑功能旺盛,生命力强。饮食还具有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根据食物的气、味特性及身体阴阳盛衰的情况,给予适宜的饮食营养。

  饮食养生并非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食物也有偏性,必须根据食物的特点而灵活取舍,选用相应食物合理搭配,以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下面我们从一下四个原则着手,让健康饮食真正落到实处。   

一,整体性原则

  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息息相通,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环境间呈现动态平衡,若因内外环境的改变或致病因素的干扰破坏了平衡,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气候突然变化,骤受寒冷,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应及时用驱寒食物以维持和促使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和平衡。

1、因时制宜

  食物的摄入本身就是自然界对人体内环境的一种直接干预,是保持人体外环境相对统一的重要因素。正确运用不同性能的食物,可以使人体顺应气候变化,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如夏季应多食西瓜、绿豆等,冬季应多食羊肉、狗肉等,秋季应多食梨、百合等。   

2、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但人们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差别较大,故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不尽相同。使人体顺应不同地理环境条件,是提高食物疗效的重要方面,如东南沿海地区潮湿温暖,宜食清淡、除湿的食物;西北高原地区寒冷干燥,宜食温热、散寒、生津的食物。  

 3、因人制宜

  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随着年龄的变化和体质的不同而有明显区别,若根据个人不同体质,有选择性地摄入食物,可起到防病治病、保持健康的作用。如儿童身体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宜选用性质平和,易于消化,又能健脾开胃的食物,而应慎食滋腻峻补之品;老年人气血阴阳渐趋虚弱,身体各部分机能低下,故宜食用有补益作用的食物,过于寒凉和温热难于消化的食物均应慎用。个体上的差异,食物的选择有所不同,如男性因消耗体力过多,应注重阳气的守护,宜多食补气助阳的食物;而女性则有经、孕、产、乳等特殊生理时期,易伤血,故宜食清凉、阴柔、补血之品。阳虚者宜食温热补益之品;阴血不足者宜食养阴补血之品;易患感冒者宜食补气之品;湿热较甚者宜食清淡渗利之品。充分利用食物的各种性能,调节和稳定人体内环境,使之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方能保持健康、祛病延年。  

二,辨证施食原则

  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呈动态变化,一种疾病可随病因、体质、年龄、气候、地域或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表现为不同的证,所谓辨证施食,即根据不同的病证来选配食物。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食物的选配应在辨证施食的原则下进行,如虚证宜用补益之品,实证宜用祛邪之品,表证宜用发散之品,里实证宜用通泄之品,里寒证宜用温里之品,里热证宜用清泄之品。辨证施食,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促进内环境趋向平衡、稳定,是中医食疗学的重要特点。 

三,辨病施食原则

  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在病理生理上具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尽管在不同的人体和不同阶段,其证的表现有异,但疾病的实质还是存在,在治疗中必须注意到病的特殊性,食疗也应辨病施食,如遗精病宜食莲子、芡实;消渴病宜食南瓜、山药;夜盲症宜食羊肝、猪肝。食物所含有的物质成分,往往决定这种食物对某一种或几种疾病具有特异性作用。在食疗实践中,辨证与辨病施食是提高食疗效果的关键,掌握每一食物的性能特点,有针对性地施用,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础。辨证与辨病应相辅相成,不可顾此失彼。

四,平衡膳食原则

   平衡膳食即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食用多种食物,使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避免偏食。嗜食某种食物可致使体内某些营养缺乏,谷物、动物、蔬菜、水果,在膳食中均应尽可能占有适当比例,以保证机体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到因为偏嗜而引发的疾病,如过食辛辣温热性食物可产生口渴咽干、腹痛便秘等。《素问·五脏生成论》中曾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尽管食物有营养机体的作用,但因其性能不同,偏嗜不仅起不到营养作用,反而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危害健康,诱发疾病。   

1,定量

    饮食定量,主要强调饮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饱不饥,尤其是不暴饮暴食。否则会使肠胃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产生。如《黄帝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千金要方》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的害处,“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主要靠脾胃的功能正常,若饮食过量,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不能及时消化,进一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相反,进食过少,则脾胃气血化生乏源,人体生命活动缺乏物质基础,日久会导致营养不良以及相应病变的发生。因此,饮食有节,食量有度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2,定时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三餐。这与饮食在胃中停留和传递的时间有关。食物进入胃中,一般素食4小时,肉食约6小时,然后由胃经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当胃剖空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饥饿感,故可再度进食。研究证明,早、中、晚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跃。按照相对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协调配合,肠胃虚实交替,有张有弛,食物则可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和利用。若不分时间,随意进食,零食不离口,就会使肠胃长时间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肠胃消化的正常规律被打破,胃肠虚实无度,久而久之可发生脾胃病变。 

3,三餐合理搭配

    在一日三餐中,历来主张“早餐好,午餐饱,晚饭少”。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与人体昼夜的生理变化有关。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的运行,在昼夜中有盛衰的不同。早餐时间,经过一夜的休息,早晨阳气活动开始旺盛,胃中处于相对空虚状态,亟需补充营养,以满足上午的工作需要;午餐时间,处于一日当中,且经半天的劳动,消耗较多,故宜适当多进食,才能弥补损耗,满足下午劳动工作的需要;晚饭后,一般活动较少,消耗不多,故宜少食,否则常为致病之因。当然,一些夜生活丰富者,晚餐不仅要好,还要加夜宵。
           

         中医整体自然疗法简介【营养师张宇QQ297121548】


详情咨询加QQ297121548  中医整体自然疗法指导师湖北营养学会会员经络强身棒击操教练高级公共营养师湖北和式太极拳养生研究会推广员社区颈椎病,糖尿病营养干预自愿者张宇为您排忧解难【如果您觉得好,实用,留下您的脚印和建议,如果也为了您的朋友健康,可以转载分享,也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中医整体自然疗法简介【营养师张宇QQ297121548】 营养师张宇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84995003

 

 

 

 

精彩文章链接推荐【点击就可以查看】:
  【身体自测篇精选】
 
 1,用PH试纸为健康保驾护航
 2,用PH试纸测试肠道健康
 3,用温度计测试身体体质;
 
4,身体的语言-异常口味在警示你什么?
 5,简易手掌诊病
6,身体的语言-疼痛的秘密 
 
 
【养生食疗篇精选】
 1,生粉妙用见奇效; 
 2,豆麦十宝粥,头发健康好管家;
 3,糖醋蒜为肠道保健康
 4,自制腊八豆,肠道健康不用愁; 
 5,怎么用好补脾第一良药?
 6,用绿色生命之水灌溉自己吧!
 7,赋有神奇力量的生土豆汁!;  
 8, 常吃生花生,养肠养肤又养血!; 
 9, 菠菜浆,你吃了也可以成为大力水手!;
10,韭菜汁的做法! 
  
【临床营养篇精选】 
1,巧用大蒜素,胜过抗生素
2,健康先从营养早餐做起
3,“钙”世英雄到来!
4,蛋白质里知多少? 
5, 油,你吃对了吗? 
6,家庭自制酸奶,健康美味哦!
7,自制天然葡萄酒,美味健康又养生!; 
8,骨钙膏的制作方法
9,脂肪是魔鬼还是天使?
10很齐全的孕期知识;
11,正确吃“糖",越吃越健康 
 
  【健康观念篇精选】
1,疾病不是敌人,是身体忠实的守护神!
2,血液污染时万病之源
3,吊瓶森林
4,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神
5,父母无知的爱会害了下一代!
6,看懂这些就知道为什么病好不了!
7,父母的健康才是儿女最大的福气!
8,你想知道疾病终极康复途径吗?
9,有多少癌症病人成了唐僧肉?;
10,人会老吗?; 
11,你想知道你的肠道为什么一直好不了吗?
12,牙齿你应该知道的秘密!
13,什么叫做对健康的大彻大悟?
14,药物是福还是祸?
15,拯救我的父拿什么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