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盘至今,市场表现差强人意,预期的“春季躁动行情”在各类混改概念股摇旗呐喊之后昙花一现,最能代表市场人气的次新股持续回调,新股上市连涨天数大幅缩短,有的仅三天就开板,IPO和次新股占比较高的创业板指数则走出股灾以来的八连阴跌。
自2016年打新规则调整之后,中签率不断下降,不过一旦中签,连续十个涨停板还是常态。然而上周一(1月9日)上市的太平鸟仅录得三个一字涨停,景旺电子、日月股份仅录得四个一字涨停,新股出现连涨天数大幅缩短,对应的打新收益率明显降低。
据Wind数据统计,就2016年来说,当年6、7月份上市的新股平均开板涨幅最高,接近7倍,10月、11月开板新股平均涨幅亦超过4倍,而到了12月份,新股开板明显提前,考虑到部分未开板公司,平均开板涨幅或在3倍左右。而2017年新上市太平鸟、景旺电子涨幅仅30%、35%,日月股份甚至出现下跌。
C类投资者收益率向下看齐银行理财
中金公司1月1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按照新年前两周新股开板平均涨幅165%来测算,沪深各6000万底仓的A类投资者(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年化收益率为13.3%,B类投资者(企业年金、保险机构等)12.2%,C类(个人、私募及其他)非受限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下降到4.7%,几乎与年末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持平。
中金公司认为,新股涨幅的下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期新股发行节奏的持续加快对新股稀缺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市场估值持续下行的过程中,新股表现的估值中枢也在受到影响,并和近期中小市值股票的表现形成负循环,即中小市值表现疲软压制市场对新股估值预期,新股表现不佳反过来影响中小市值股票表现。
从新股发行数量来看,虽然临近春节假期,IPO发行却丝毫未见减速。1月13日,证监会核准了1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1月6日,核准家数为14家,新年伊始前两周,证监会核准IPO数目已经达到了24家,几乎是去年同期的3倍。而纵观近7年IPO数量和沪指的走势可以发现,每当IPO数量上升时,大盘的走势会相应受压制。
从市场的炒作逻辑来看,股灾之后资金多数偏重周期股为代表的蓝筹股,在国企改革、混合改革的题材提振之下,2016年年末、2017年年初资金多流向相关大盘股,而估值、市盈率偏高的中小创成长股高处不胜寒、持续低迷。
业内人士表示,IPO快速扩容虽然抽血效应不显著,但是破坏了小盘股重组逻辑,并引发注册制改革预期,此外,市场担忧打新资金失去赚钱效应会使市值配售的数万亿蓝筹股遭抛售。
A股雪上加霜
打新资金赚钱效应降低对弱势反弹的A股算是雪上加霜。“打新收益率的下降可能导致部分C类投资者撤离市场,并影响二级市场短期资金面预期。”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目前静态测算下,部分C类投资者产品的成本线可能在6%左右,这意味着打新收益可能无法覆盖成本。
如果C类投资者撤离市场,其因打新而买入的市值底仓短期也有卖出的风险,受影响的不只是创业板,还有蓝筹为主的主板指数。
中金公司报告简单估算目前网下打新底仓规模约6500亿,考虑60%申购来自C类投资者,假设其中有10%属于专门打新产品,则直接影响底仓资金在400亿元左右,虽然绝对资金量不大,但是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可能要大于直接资金面的影响,由于打新底仓多对应估值偏低的权重股,因此对短期指数表现也会带来一定压力,“近期指数表现不佳,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考虑新股估值与目前大多数行业的估值水平相比依然偏低,且部分新股多有市值小、成长预期高的特点,中金公司仍然认为,新股表现在经历了这段时间的低迷期后会逐渐恢复。从打新市场来看,新股表现不佳会抑制投资者继续进入新股市场,市值门槛的提升幅度在节奏上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放缓,部分投资者的撤离也有助于缓解打新收益率的下降。“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目前的新股市场不必过于悲观,但需要防范这种变化带来的短期风险的提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