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连载之六六·郁秩古城考略

标签:
转载 |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六六·
郁秩古城考略
郁秩古城,今平度城。自西汉置郁秩县治始,属胶东国;公元9年,王莽代汉,郁秩为郡治;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郁秩郡改为胶东县,属北海王国;三国时期,仍为胶东县,属青州北海郡国;东晋时,仍为胶东县,属北海郡;北魏时,今平度城为长广郡治,属光州(治所在今莱州市);北齐时,长广郡治(今平度城)改为长广县治,仍属光州;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长广县为胶水县,属东莱郡;唐朝仍为胶水县,属莱州;五代、北宋、金、元,平度城仍为胶水县治,仍属莱州;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正月,将胶水县升格为州,并改名为平度,州领潍县、昌邑二县,属莱州府,平度城为平度州治。清代,平度州约于1734年改为散州,不再领县,属莱州府;民国初的1913年,平度州改为平度县;直到1989年7月,平度撤县设市,市政府驻平度城。
二千二百多年来,郁秩古城,或为郡、州、县治,或为侯国之都,名称频更,但其治所始终在现平度城老城区的位置。
古城墙,元朝之前,详情难考。元末城墙曾毁于兵乱,于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在原址土筑重修,围墙环城5里余,高3丈,厚1丈5尺,护城河深9尺,阔1丈8尺。建有三门:东为“迎阳门”,西为“安庆门”,南为“永宁门”。
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重修,抬高了墙基,加高了城墙,挖深了护城河,漆刷整修了城门。动用民工13,000余人,耗银1,500两。
1632年(明崇祯五年)毁于兵乱。1637年(崇祯十年)重修,以石砌墙,高厚皆比原墙加3尺,耗银3,700两,同时重建了州衙大堂(今人民会堂位置)。
1793~1794年(清乾隆五十八至五十九年)重修城门,在城墙四角筑炮台7座,更换了三门名称。东为“宾阳门”,南为“丽正门”,西为“平成门”。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重修(在城东门外以北取土修城,挖的坑塘,今为“荷花湾”)。并重建了州衙大堂(位置在今人民会堂),改做了仪门和外大门。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秋,捻军进境,为加强防御,知州征拔民工深挖城壕,高筑城墙。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红枪会和土匪交战,东门被烧毁,城墙有损,民国县政府进行了安装和修复。翌年将城三门用钢板加固,刷新了匾额。国民党县党部更改了三门名称。南谓“中山门”,东谓“平等门”,西为“自由门”。
1938年春,日军入侵平度城前夕,民国县政府征民工将城墙拆毁,古城旧砖多散落于民户手中。日军入城后,遂强征民夫将城墙修复,不久日军撤离,县政府再次拆墙。1938年秋,日军二次入平度城,城墙再修,并在城墙上加筑炮楼。1945年秋平度城解放后,城墙逐年被拆除,城壕亦被乱石污土渐次填平。城墙之残余基石,直至1958年后修环城路时才拆除净尽。
清朝时,城内北端设州署,州署东北有忠义祠、文昌宫。从州署通南门,大街上有几座牌坊。东西大街两头,两门相对。在西街十字路口西北,有万寿宫和胶东书院。十字路口西南,有节孝祠、常平仓、城隍庙。十字路口东南有药王庙、关帝和预备仓。城东南角设孤贫院和州汛营房。
县城四关附有六厢、八集、一会、六厢为:正东、正西、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集为:东关、西关、南关、东南城角、老集、文村巷、桥北、北关;一会:即夏历三月初九日的西南关山会。
中华民国时期,旧州署为县政府驻地,文昌宫为第四科(建设)驻地。吏目署为军法处驻地,文庙为第三科(财政)、第五科(教育)和第二营部驻地,万寿宫、书院驻商会,常平仓驻民众教育馆,城隍庙驻电话事务所,州汛营房驻保安队等。其余为农、工、商居民户。城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