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典故心解(171)

分类: 传统文化 |
中华历史典故心解(171)
(171)赵氏孤儿
【原文】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
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
《史记·赵世家》1642
【背景】
赵盾的父亲赵衰是当年追随晋文公重耳逃亡的晋国重臣,晋灵公十四年的时候,灵公因为吃熊掌嫌厨师炖得不熟烂,就杀死了厨师。这件事被赵盾看见了,因为害怕赵盾的批评,就想再把赵盾一块儿杀死。赵盾闻讯跑了。这时有人又把灵公杀死,立灵公的叔叔为晋成公。赵盾回朝仍然主持国政。晋景公时,赵盾去世。晋灵公和晋景公有一个两朝宠臣叫屠岸贾,就是看不惯赵盾,非要把灵公被杀说成是赵盾的指使。赵盾死后,屠岸贾想加害赵盾的后代。赵盾生前的好朋友韩厥告诉赵盾的儿子赵朔,让他赶紧逃跑。没等赵朔逃跑,屠岸贾领人就灭了赵氏满门。
【大意】
赵朔娶晋成公的姐姐为妻,在他被杀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怀孕。这时正巧在晋成公的宫中,得免一死。赵朔有一个门客叫公孙杵臼,找到了赵朔的好朋友程婴,对他说:“你怎么不跟着一块儿死呢?”程婴说:“赵朔的妻子已经怀孕了,如果侥幸是个男孩儿,我想把他培养成人;如果是个女孩儿,我再死也不迟。”没过多少日子,赵朔的妻子生了个男孩儿。屠岸贾听说以后,马上带人进宫找这个婴儿。赵朔的妻子把孩子藏到了裤子里,并且暗暗地祷告说:“如果赵家真的要断子绝嗣,你就哭;如果赵家还有希望,你就别出声。”当他们搜查中,孩子真就没出声。当摆脱了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没找到,过两天再找怎么办?”公孙杵臼说:“抚养赵家的孤儿与马上就死,哪个选择更难一些?”程婴说:“当然是死更容易,抚养孤儿难呀。”公孙杵臼说:“赵家父子跟你的交情深厚,那么麻烦你就选择困难的吧,让我干容易的,先死。”于是俩人另找了一个婴儿,用华丽的被子包裹起来,公孙杵臼带着藏到深山里。程婴跟军官们说:“反正我也没有本事抚养赵家的孩子,哪个人能给我千金重赏,我就告诉藏匿那个孩子的地方。”军官们都挺高兴,都答应给赏钱。于是他们随着程婴进山搜捕公孙杵臼。杵臼见到程婴就打骂:“程婴这个小人,前些日子斩杀赵氏一门,你没有死,跟我商量要把这个孩子藏起来。现在又出卖我,你就是没本事抚养他,也不至于狠心出卖他吧!”于是抱着那个孩子大呼:“老天爷呀,赵家的这个孩子犯了什么罪?请让孩子活着,把我杀了抵命,总该可以了吧?”军官们不答应,于是把孩子和公孙杵臼一起杀死了。这些人以为心腹大患已经没有了,都挺高兴。谁知真的赵家孩子还活着,由程婴带着藏在深山中。
后来晋景公问韩厥:“赵家还有没有后代呀?”韩厥把实话告诉了景公。于是,晋景公跟韩厥商量让赵家的孤儿重新出来做官,就把孩子接到宫中藏了起来。正赶上各路将军进宫探视景公的疾病,景公让韩厥布置好宫中的卫士,胁迫着将军们与赵家的孤儿相见。赵家的孤儿名叫“赵武”,诸将没有办法,就纷纷说:“当时屠杀赵家,都是屠岸贾干的,如果他不假传王命,我们谁敢跟着裹乱!要不是您有疾病,我们大家也要请求让赵家后人出来做官。今天您说的话,正是我们的心愿。”于是景公让赵武、程婴上殿拜见诸将,大家跟着赵武程婴俩人出宫去打屠岸贾,杀了屠家满门。景公又把原来赵家的采邑还给了赵武。
等到赵武长到了20岁的时候,程婴辞别了诸位官员,对赵武说:“在以前的灾难中,别人都能死,我不是不能。我想的是怎么样把赵家的后人抚养起来。现在赵武你已经官复原职了,我要到地下去告诉你爷爷赵盾和公孙杵臼。”赵武哭着请求说:“我愿意劳苦一辈子来报答您老人家到死,您怎么忍心离开我去死呢?”程婴说:“不行啊,他们认为我能够完成这件事,所以比我早死;现在我不去送个信儿,他们还以为我没有完成任务呢。”于是自杀身亡。
【心解】
《赵氏孤儿》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凄惨而壮穆的故事,我们也心知肚明,这段故事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是民间的瞎掰,根本没有这回事。一个刚生下来没几天的孩子,哭,是本能,怎么能福至心灵地说不哭他就不哭。还有,这么大的一个孩子,怎么能藏到裤子里?别说是个孩子,就是块儿半头砖您放在裤裆里试试,横竖都没法藏。所以说,中国史书中的很多记载都不靠谱,当故事听听可以,但决不能信以为真。
可是,我们宁可信其有,希望这段故事有足够的力量度化后人。这段故事最感人至深的,是老程婴在赵武长大成人、官复原职、大仇已报之后,能够不贪恋今后的好日子,不忘旧约义赴黄泉,到那个世界向老战友汇报工作。当然,老程婴的所谓“义举”其实并不可取,他与公孙杵臼的生死、难易之约,最终目的就是辅佐赵家后代东山再起,只要达到目的,生,得其所;死,也得其所,大可不必殊途同归。可是,作为对君主实施教化的正史,它的教育作用主要在于阐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必须要忠实地履行与朋友之间的承诺,不管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说到了,就一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