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连载之三九·传说——真真假假的历史

标签:
转载 |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三九·
传说——真真假假的历史
传说,是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地方风物古迹密切联系的口头故事,它与神话的区别在于讲述的对象是真实的人或物,而不是幻化的神。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传说中,都与大泽山结下了缘分,留下了“始皇拜月”、“汉武驻跸”以及汉武帝“之莱山得灵芝”的传说。就连《天柱山铭》(郑述祖)中,也写下了“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留”的句子。大泽山人津津乐道地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御驾山”和“之莱山”的故事。云山镇一带则流传着“程咬金云山关占山为王”的故事。说他打抱不平犯下人命官司,跑到云山关称王;处理“豆腐渣工程”,整治贪官污吏,三修“大王桥”;说他教人有方,传艺救浪子;执法严明,削须斩程平(程之堂弟)等等。但程咬金是否真的在云山关称王,实在是查无实据。平度地区的传说所涉历史人物除秦始皇、汉武帝和程咬金外,还有:越大夫范蠡、胶东王刘寄及其子孙、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道教的陈抟老祖、神笔刘耳枝、平度知州吉灿升等,而这些人物又是与平度的人情或风物联系在一起,以口头流传的形式,通过历代传承方式长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留下了许多真真假假脍炙人口的故事。
《范蠡涧与西施洞》: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政治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国大夫、上将军。《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范蠡后来发现,越王勾践可与同患难,不可共富贵,给他的老朋友文种留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千古名句,急流勇退。他到哪里去了?《史记·货殖列传》又载:“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适陶(山东定陶)为朱公。”平度民间的传说,印证了范蠡“适齐”和“适陶”的典故。范蠡到齐国的行迹首先是大泽山,说他和西施一起在大泽山住了下来,生下三个儿子,享受天伦之乐,过着神仙般隐居的日子。后来,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礼请范蠡出山为相。范蠡在大泽山呆不下去了,才化名鸱夷子皮,偷偷跑到定陶经商,遂成巨富,被后人称为陶朱公,齐人皆尊为财神。所以大泽山南麓的一条山涧取名“范蠡涧”,那里的一个山洞被称为“西施洞”。
《康王的儿绕爷种》:康王名刘寄,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弟。汉景帝前元十六年(前154)立为胶东王,康王为其死后谥号。当时的胶东国辖即墨(故城在今古岘镇朱毛村一带)、郁秩(治今平度城)等八县。关于康王的传说在古岘、仁兆一带流行很多,古岘镇的许多村庄的名字也与康王有关联,如龙泉村,是“灵前”的转音,据说康王死后坟墓尚未修好,灵柩暂厝龙泉村后山;蓬莱前村实际上应叫作“棚灵前”,当年康王发殡时,村后就是康王停棺的灵棚,后来灵棚前建了村,就叫“棚灵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最著者要数“康王的儿——绕爷种”这句歇后语了,方圆多少里的人们没个不知道的。传说康王的一个儿子(实指其长子——因袭胶东王刘贤),自小不听康王的话,叫他向东他偏向西,让他打狗他偏打鸡,老是跟“爷”“绕”着干,从来也没顺着老子做一件事。这一年康王病了,情知自己死期到了,对儿子说:“我死了后,你一定要把我埋到山顶上。”他最了解儿子的怪脾气,以为这样说了儿子一定会把他埋到山底下的。康王死后,儿子心想:“我一辈子也没听过老子的一句话,这遭就依了他吧。”于是就把康王埋在山顶上。康王阴魂不散,一气之下只一夜间就拱起了八九七十二个山丘,其中有一些山丘的形状完全相似。据说真的康王坟在古岘镇六曲一带的后山上,但谁也不知到底那一个山丘是真的。这便是“康王坟,哩哩啦啦到京门”传说的来历。康王死后,胶东国从兴到衰,一步步走向下坡路,只因为康王埋在山顶上,“康”同“糠”音,经不起风吹。关于胶东国衰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胶东国的国都地名叫“朱毛”,康王死后谥号“康王”,他这“糠(康)”叫“猪(朱)”给慢慢地吃掉了。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
![[转载]·连载之三九·传说——真真假假的历史 [转载]·连载之三九·传说——真真假假的历史](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