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连载之三六·民间文学——从生活调味剂到无字教材

(2017-11-29 08:07:07)
标签:

转载

·《三余斋随笔》连载之三六·

 

民间文学——从生活调味剂到无字教材

 

在民间文化诸多的形态和样式中,这里先琢磨一下民间文学。如果抛开政治框架,民间文学的第一功能应该而且必须是自我娱乐,即自娱性功能。你想,人之初时,一群小老百姓于劳动闲暇、阴天下雨、消暑纳凉、炕头小饮……聚在一起,干什么好呢?只有说说话。说什么呢?说家长里短、说趣闻轶事、说人生命运、说男女情爱、说神仙鬼怪……这么一说,就有了故事,说的认真,听的投入,说的、听的都觉舒畅开怀、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大概从人类有了语言那天开始,这种口耳交流的文化传媒方式就已经诞生了。我分析,人们那时候说故事,肯定不会首先想到政治,或者想到要讲个什么故事去教育别的什么人。而我们今天看文学作品,首先想到的便是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使我们看任何东西都是直奔主题而去。其实,真正原生态的民间文学,不可能在讲述之前先确定主题思想,更不可能先去构思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去探究人物塑造技巧和写作方法,而是全无章法可循,信口开河,随意而语,就事而述,有趣、爱听就是标准,用现代语言打比方,实际上民间文学就是生活调味剂,这个“味”就是趣味。正如我在前面写到的关于“大腚眼儿家”的故事,首先是有趣,尔后才能咂摸出一点“智慧”方面的味道来。

当然,原生态的民间文学中存在着大量不堪入耳的低级下流的东西,它的存在,也是因为它具备生活调味剂的作用,能满足一部分人低级趣闻的需求。我小的时候就曾听到过。我的老家古岘街讲故事的场合很多:三个十字口、若干个庙台子、东阁、西阁、南门、北门、东南门、西南门、东北门、西北门、戏楼湾、买卖铺子、茶水炉……这些地方,一年四季都有冬找日头、夏寻荫凉簇聚的闲人,这些人几乎个个都是说故事的行家里手。他们就经常不羞不耻地、嘻嘻贪恋地、形象得目不忍睹地说一些血糊淋拉的下流故事,人们管这下流故事叫“裤腰转”。不过,很奇怪,他们在自己的子女或老人面前就变得规矩起来,就闭口哑言,从来不说,颇能恪守“隔代不言色”的规矩。要说就说正道的,那故事干干净净,绝无脏话,内容十分健康,极符合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这说明,老百姓也懂得:民间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味剂,更是一部无字教材。所以,故事在家庭里,不自觉地起到了对下代人传授知识和启蒙教育的作用。老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讲故事,无形中为后代灌输了许许多多生活、生产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培养孩子们养成勤奋、诚实、正义等优秀品格和情操。这,应该是民间文学的又一功能,即教育功能。

 

(转自:陈传瑜《三余斋随笔》)

 

 [转载]·连载之三六·民间文学——从生活调味剂到无字教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