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中国画

标签:
漓江宋体《清明上河图》中国绘画《富春山居图》杂谈 |
分类: 艺术欣赏 |
美哉,中国画
中国画在艺术追求上独树一帜:既表现客观存在,更表现主观感受;既追求物质层面的真,更追求艺术层面的真。具有很高的美学品格。
在浩如烟海的历代中国绘画作品中,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很具代表性的。画面呈长卷式,高 25厘米,宽528厘米。它深刻地把北宋汴梁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展示出来。作者在观察方法上,采用了中国绘画所特有的“推远看”和“拉近看”的方法,既能画出整体面貌(从城郊到虹桥到城门直至街道),又能画出每个细节(每个人的姿态乃至五官表情,桥梁、船只、瓦片乃至小贩摊位上的菜刀剪子等等);既可画出桥面上的情景,又可画出桥下面的景象;既画了街头巷尾,又画了院落屋内;……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作者抛开了景象的表面光影效果而采用了最能代表中国绘画成就的线描法。
这种不靠透视法的绘画,咋看起来景物不是那么逼真,但这是作者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体验后在自己心中所得出并表现出来的一个真而又真的世界,我们所说的这个“真实”指的是更客观、更全面、更实事求是。打个比方,这样的绘画就像是小鸟在空中一边飞翔而一边俯瞰。既可泛泛看,又可细细瞧;既能上下左右而顾,又能前后俯仰而视。
如果我们将《清明上河图》当作是小鸟在空中俯视而过,那么,看《长江万里图》就好比乘坐在飞机上来领略祖国的锦绣河山了。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句著名的画论:“作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中的“似”指的是神似,“不似”指的是外在的形,它可以甚至要求与客观物象不一致。他画的《虾》正是这一论断的最好注解:一群身壳透明的虾正在自由地浮游,几根触须似乎时刻在探索或警惕着周围的情形,尾部富有弹性。而且画上的虾都带有人情味,有的在争夺食物,有的闻声而至……如果我们拿真虾与画中的虾比较一下,会发现两者并不相同,画家笔下的虾既模仿真虾,又对真虾的形象作了一定的概括、提炼、加工。更有意趣的是画面上没有直接表现水,却让我们感觉到“满画皆水”。为什么?这叫水在虾身上,水在画家心里,水在观者的想象中。这叫“不似之似”、“没有之有”。
苏东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名句;李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七言绝句;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咏叹。同样是江水,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意,寄托着人们不同的情怀。这叫“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借助自然物的物理、生态特性来抒发人的情感。另外,在表达人的主观感受方面,中国绘画也是很有独到之处的。现代画家傅抱石的《不辩风声抑雨声》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