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高考于昨日拉开大幕,庚子高考,必载入史册,供后人追思。
高考前夕,有朋友咨询,如何策划谢师礼,为其家尊师重教之风气而感动,不是所有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才有资格举办谢师礼,普通人家亦可。有德之师长不会因为礼物之贵贱而生分别之心,也不会因为有无谢师宴而烦恼,同为教师,但知学生心中有一份真诚而感恩的心,便心满意足了。
夫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设计一个完整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中国人尊师重道,是久远的传统,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后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这就是谢师礼的开始由来。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
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
《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
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由于谢师与拜师不同,根据目前现实实际情况以及我们之前举行的谢师礼情况,大致可以安排以下流程:
1.更换汉服,盥手入场。
2.教师入场就位。
3.礼拜先师,上香。
4.学生入场,跪拜恩师。
5.敬献六礼束脩。
6.教师回礼。
7.学生奉茶谢师恩。
8.师长训诫。
9.家长谢师。
10学生跪拜父母。
11.学生感言,成长展示。
12.合影留念。
谢师未必用宴,古代“谢师礼”不请吃饭,也不送礼,却是真的要“行礼”。考取功名回乡,一定要去老师家里或者学堂“谢师恩”。老师端坐在上,三五同窗见证,学生恭敬地敬茶给老师,并行跪拜礼。“谢师恩”后,学生们回家后还要向父母行跪拜礼。进入20世纪中,行跪拜礼逐渐退出了普通人的生活。在一些推崇西方文化的朋友眼中,跪拜好像就是丧失人格,奴性的代表,其实不是,跪拜是中华传统礼仪之一,是发自人之内心,发自人之常情。对天地父母祖先和师长行以真挚的跪拜礼,感恩他们对我们生命的关心照顾,是符合人伦大道的。
昨天给一家合作教培机构教授《中华礼乐文明》,我着重提到古代的师生关系。在儒家看来,今天发生如此多的师生对立事件是不可思议的。在部分媒体眼中,师生好像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刻意渲染一些不良教师的不良行为,丑化教师行业,放大受害家长的不良情绪,是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古代书院,师生同吃同住,情同父子。每一年的夏令营冬令营,我都有亲自带学生,并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朝夕相处的十几天里,学生,学生家长和我都建立了纯真而朴实的感情。我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孩子,学生们年纪尚小,第一次离开家庭,家长们都很担心,每一次都要等到学生全部就寝,我才能安心睡下,有的学生半夜会哭,我一听到哭声,马上要走到他床前,低声安慰,包括有学生尿床,还要亲自给学生换床单,更换被褥。在这种环境下教育出的学生,对老师的话高度信任,教学成绩自然十分理想。
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人格成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悉心关注,成人后,他们对老师也必定给社会正面回馈。在体制学校里,我们有大量任劳任怨的优秀教师,这一点家长们一定要看到。
在同学们即将离开校门之时,在大学即将吃散伙饭时,向自己的老师行以郑重的谢师礼,一方面能够让老师更加谨慎对待自己工作,一方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我认为,推广简单而庄重的谢师礼,非常有必要。
我在参加工作后,每一年的教师节都会给高中班主任,大学老师发祝福短信。去年的四月,更是促成了敬爱的高中班主任……郭老师来曲阜旅游。是郭老师保留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一直念叨,我是他的亲学生,我明白他的意思。一个人的一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个人的福报,尤其是在自己迷茫的时候,是老师用他们的言行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我一直遗憾在读高中和读大学时候不知道中国古代礼仪是怎么回事,没有在毕业时向老师行谢师礼,没有在自己18岁时举行我想要的成人礼。现在有幸在推广礼乐文化,希望更多的人在毕业时不要再留下遗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