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伦敦奥运的前世今生

标签:
文化 |
http://www.iseeuk.com/uploadfile/2012/0727/20120727013216940.jpg
曾经的马拉松终点线,现在是BBC白城空地上的一行字。(图片:英闻网制作)
伦敦历史上曾举办过二次奥运会,探访伦敦奥运,要从白城体育场说起。白城不是城,现在,它是伦敦地铁中央线的一站。当我走出地铁站,一眼看到的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演播大厅,门口人头攒动,穿着鲜艳方块色的观众们正兴致勃勃地准备参加节目录制。远处澳大利亚商人开办的巨型购物中心westfield巨大的红色字眼象个磁铁一样吸引着路上行人的方向。一时间,我很难和脑海里尘土飞扬的黑白历史照片对接上。
我问了几个沿途的路人,打探白城体育场,他们都表示不了解,所有的回答指向拐角的小足球场。足球场已经荒草丛生,看来也很久没有少年来踢球了。显然,这不是1908年的白城体育场,显然,百年前那场盛大的奥运会已经被这周围的居民所淡忘。
白城:逝去的辉煌
白城体育场曾经多么风光,1908年伦敦第一次成为奥运会主办国,同时也是伦敦世博会的举办地,当年,世博会将会场选在伦敦西部一块大约140英亩的农田,共开辟了艺术区、进步区、娱乐场等区域。建筑以白色为主,所以称为“白城”。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世博会和奥运会同行。政府在这荒地上建造了一个可容纳7万人的主竞技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爱德华七世亲自为它揭幕。
望着路上车水马龙我有些感慨,百年前的奥运就在这川流不息中消失得荡然无存了吗?抬眼,我看见了街对面的草地和草地上的宏伟建筑,这是 BBC白城总部。总部门口的空地上高高地挂着几面旗,bbc的旗帜飘扬,旁边是红蜂媒体,再旁边……竟然是奥运五环旗。
原来在这里,我脚下踩着的土地,也许就是当年白城体育场的入口。英国人用飘扬的奥运五环旗,含蓄地祭奠着这里百年前的辉煌。
1908年4月29日开幕式那天,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天,起大雾。爱德华七世和其他皇室成员,以及奥委会官员就坐于体育场中央,宣布了第四届奥运会的开始。各国代表团穿着统一的服装,在本国国旗引导下列队入场。这个传统从那年奥运会开始,延续至今。
我沿着草地中的石子路,缓缓地踏上这片土地,想象着当年意大利运动员皮特里,是怎样跑进主会场,跑向马拉松的终点。
为了使英国皇室成员可以欣赏马拉松比赛,比赛将起点设于温莎城堡英国皇家育婴室窗外,终点在白城运动场内。在42公里跑比赛中,最先进入体育场内的是意大利的糖果商皮耶特里,但是在进入白城体育场后,由于精疲力竭神志恍惚,他悲催地跑反了方向。当他再跑回来的时候,已经彻底体力透支,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摔在跑道上。当他第五次趴在跑道上是时,他已经彻底站不起来了。这时,跑过来了两个记者,将他搀扶着走过了终点线。虽然他仍是第一个通过终点线,但由于借助了他人的力量他被取消了比赛资格。马拉松比赛这戏剧性的结局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这一幕被真实地纪录在照片中。
若干年后,照片里的人物都名扬天下。皮特里虽败犹荣,英国亚德山德拉女王特地在白城体育馆着正装为他颁发了金色奖杯;皮特里的家乡还为他建了一座雕像,在脚下写着:皮特里,胜利者。(他们对结果还是这样耿耿于怀);有感于皮特里在赛场上展现的顽强精神,“现代奥运之父” 顾拜旦在本届奥运会期间留下了传承至今的名言,成就了奥林匹克精神。他说:“在奥运会上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照片里的记者,后来被证实是当年在《每日邮报》工作的记者柯南道尔,他写出了《福尔摩斯》和《失落的世界》,声名大噪。
沿着皮特里的足迹,我来到了BBC ONE的大楼外,墙上有一个带着五环标志的牌匾,牌匾上刻着1908年的奖牌榜。脚下有一条白色油漆画的线,线上写着:这 是1908年的马拉松终点线。这就是这个伟大的城市百年前的奥运会所留给我们的最后纪念。除此之外,片瓦无存。
奥运:狂欢后的落寞
在1908年奥运会结束后,白城体育场浮浮沉沉,它曾经沦为赛狗场和摩托车赛场,也曾经主办过大英帝国运动会和1966年足球世界杯的一场比赛。1985年,白城体育场终于被拆除,几年之后被称为“BBC白城”的建筑群在它的废墟上拔地而起……也许,英国人并不在乎它的消失,是因为白城的荣耀已经转承于由另一座体育场,那就是温布利体育场。温布利体育场建于1924年,1948年成为第十四届伦敦奥运会的主赛场,1966年英格兰队在那夺得世界杯冠军,成为英国球迷心中的圣地。后来的改造花了4年时间,费用从原本预算的3亿多英镑涨到了10亿多,巨资换来了新温布利的美轮美奂,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足球决赛也将在温布利大球场举行。
我掏出相机,想把1908年奥运会这个象征意义的牌匾和起跑线照下,立即走过来一个保安,制止了我的行为。保安说:“除非你得到bbc的许可,或者,你可以选择参加bbc旅游线路,请到入口处报名。”
凭吊这百年前的奥运,除非特权,要么收费。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媒体曝光的北京奥运会几大主场的现状照片。耗资4.8亿美元兴建的鸟巢看起来陈旧而空旷,变为一堆巨大的混凝土;水立方变身水上乐园却吸引不了多少游客,勉强维持着奥运场馆的“面子”;其他几大奥运场馆附近的标志已经是锈迹斑斑,荒无人烟;曾经的狂欢,胜利的音乐,仅有余音绕场。这一切,不过4年。
如果这终究是奥运场馆的归宿,那么,放着这些标志性建筑作为废墟让人凭吊,还是推翻它们创造这片土地新的利用价值?英国已经给出了一种答案。
今夜,伦敦碗将会是一场狂欢,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敲响那口欧洲最大的钟拉开这场开幕式的序幕,最后,甲壳虫乐队传奇成员保罗麦卡尼将邀请包括女王在内的在场6万观众共同高唱《Hey Jude》。
“嘿,jude。不要消沉;时光飞逝不要耽搁……将它深埋于心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
这是属于伦敦碗的歌。好巧,白城体育馆也有属于自己的一首歌,那是以黑色幽默著称的英国朋克乐队在1987年唱的“white city":
“这里曾有一座高塔矗立在黑夜中光芒闪烁,如今却只剩下碎石...雨水冲走了撕碎的票根,带着死去的梦想。他们推倒了酒吧,建起停车场...”
(英闻网记者 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