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曼陀罗学习之十八(2-2)

(2009-06-12 09:06:00)
标签:

杂谈

主在《博伽梵歌》中很清楚地描述了祂与奉献的亲密关系:
  “即使他干了最可恶的事情,只要从事奉献活动,也可算圣洁,因为他的地位确当,他很快变得正直,而且获取永恒地平和,琨蒂之子呀!你要勇敢地宣布,我的奉献者永不毁灭。琵莉妲之子呀!即使出身低贱的人,妇女也好,毗舍(商人)也好。戍陀(劳动者)也好,托荫于我,全能达到至高无上的目的地。在这痛苦而短暂的世界,那些婆罗门、正直的人、奉献者、圣王,全为我作爱心服务,他们是多么伟大呀!心意恒常想着我,顶拜崇奉我;全然专注于我,你肯定到我这里来。”(《博伽梵歌》9.30-34)
  圣巴克提维诺德·塔库尔这样解释这一诗节:“虽然一个奉献者可能看来行为不很检点,只要他跟随圣人走过的路,他便得被承认。我们要了解行为检点的真正意思,一个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行为有双重的作用,要维系身体,而且还要自觉。社会地位、心智发展、清洁、苦修、身体营养及为了生存的奋斗都是为了维系身体。人的活动中寻求自觉的一部分是在作为主的奉献者的职务内执行,这两种不同作用是并行的。因为一个被条件限制了的灵魂不能够放弃维系身体。不过,维系身体活动的比例按照一个奉献服务的增长相对减少,只要一天奉献服务的比例没有达到适当水平,便会间断地流露出世俗的心意,但要知道,这些缺点很快便会消失,因为奉献服务是唯一的正确途径。假如一个人处于正确的途径,就算有时流露出世俗心意,也不妨碍他自觉的进展。”
  非人格神主义者得不到奉献服务的方便,原因是他执着主的梵光形态。如前一节曼陀罗所述,因为他们不相信性格首神,所以不能够穿透过梵光的层次。他们大都只会拘泥于语意,玩弄文字戏法以及无中生有。结果便如在《博伽梵歌》第十二章诗节证实的一样--这些非人格神主义者追随是一个徒劳无功的途径。
  这节曼陀罗提到的所有方便,只要藉着与绝对真理人性形态连续不断的接触,便很容易得到。对神的奉献服务主要包括下列九项由奉献者从事的超然活动:(一)聆听法;(二)荣颂法;(三)忆念法;(四)崇拜法;(五)侍主莲足法;(六)祷告法;(七)行主命法;(八)与主为友法;(九)全然皈依法。这九项奉献服务原则连在一起;或单独一个也能够帮助奉献者经常保持与神的接触,这样,奉献者在命终之时便很容易记起主。下列几位有名的奉献者只是追随这九项原则中的一项便达到最高完美的境界。(一)藉着聆听,圣《博伽瓦谭》的主角巴力曷大君如愿所偿,(二)只是讲述荣耀主,圣《博伽瓦谭》的讲述者苏卡德瓦·哥斯瓦米达到了完美的阶段,(三)通过祷告,阿伽米乐到了想欲的结果,(四)由于记念,帕拉达大君达到了完美阶段,(五)通过崇拜,斐图大君达到完美,(六)通过侍奉主的莲花足,幸运女神拉珂丝蜜臻至完美,(七)通过对主亲身的服务,汉努曼达到了想欲的结果,(八)通过与主的友谊,阿尔诸那达到了想欲的结果,(九)通过奉献所有的一切,巴利大君达到了想欲的结果。
  事实上,终极韦达不单是撮述了这节曼陀罗的解释,还有差不多其他所有韦达诗歌里的曼陀罗颂,而圣博伽瓦谭对所有这些曼陀罗都作了完美的解释。圣《博伽瓦谭》是韦达智慧之树的熟果。在圣《博伽瓦谭》里,这节曼陀罗在巴力曷大君与苏卡德瓦·哥斯瓦米初次会面时的问答对话中有所解释,聆听及唱颂主的科学是奉献生活的基本原则,整部《博伽瓦谭》由巴力曷大君聆听,由苏卡德瓦·哥斯瓦米唱颂。巴力曷从苏卡德瓦那里聆听,因为苏卡德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一位灵性导师,比所有伟大的瑜伽师及超然主义者都伟大。
  巴力曷大君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人的责任,特别在死亡之时。”苏卡德瓦·哥斯瓦米这样答道:“人如果要免除一切忧虑,便应该经常聆听,荣耀及忆念万事万物的至尊指挥者,一切疑难的消弭者和众生物体的超灵性格首神”。(《博伽瓦谭》2.1.5)
  所谓“人类社会”,通常是晚上睡觉,性交,白天拼命赚钱、购物持家,人们只有很少的时间询问有关性格首神的事和谈论祂。他们千方百计要排除神的存在,便首先宣称祂是非人格性的,即完全没有感官知觉。但是,在韦达文献中,无论是《奥义书》、《终极韦达经》、《博伽梵歌》或是圣《博伽瓦谭》都称主为一有情感的生物,超然于所有其祂一切的生物。祂荣耀的活动与祂本身无二无别。因此,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聆听、讲述世俗的政治家和所谓社会名流的活动,这些活动毫无价值。我们应该这样地贯注我们的生命,以致能够一秒钟也没有浪费地从事神圣的活动。《至尊奥义书》引领我们走向这些神圣活动之途。
  除非一个人培养奉献服务的习惯,否则,在他身体崩溃死亡的时候会记得起什么呢?他又怎样能够向全能的主祈求记起他的牺牲?牺牲的意思是排除感官享乐的追求,一个人要在这一生学习用感官服务主,侍奉主,如此,在死亡的时候,他便能够享有修习的成果。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