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内涵颇为丰富,但其核心精神不外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各种素质和个性都得到全面、互动的发展。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把新课程理念融入素质教育的教学行为中,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结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做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所有学生经历“做什么”的过程,并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索。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体现开放式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只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的课堂评价模式,强调要关注师生、生生互动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要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体现英语学习方式多样化。提倡探究式、活动式、合作式、情景式等多样英语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大胆求异。努力营造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英语教学氛围。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调查法、文献研究方法、
经验筛选法和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1、立项准备 2、落实课题计划、课题成员
3、撰写课题申请书和开题报告 4、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负责人:李婕)
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主要工作:1、课题组执行研究方案
2、开展研究活动 3、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负责人:李婕)第三阶段是结题阶段,主要工作: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负责人:李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课题研究实验,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实验班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英语学习方法与策略都得以优化,形成了较强的自觉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同时也收获了理想的成绩,更是在口语比赛中总成绩第一。
研究表明: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在小组活动中所起的角色、话题的选择、小组成员关系和小组活动的时间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动机,从而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语言学能的差异、个性的不同、学生的自尊程度和冒险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教师能否结合教学资源、学生兴趣、学生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合理、有效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学生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小组活动的内容,课堂上也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学生活动情况。教师的评价往往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产生影响,所以对小组活动认真的小组或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与表扬,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教师课后还要及时总结本节课小组活动的情况,看看本次活动是不是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课堂效率是不是得到了提高。小组成员要搭配合理,能说的、会说的、敢说的和那些胆小、害羞,不敢、不愿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学生,由三—五个人组成小组,互帮互学,让那些不爱说的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题的研究不仅促进了实验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促进了实验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在平时课在平时课堂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和任务以班里的广大中等学生为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任务;教学活动的设计更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直观原则、游戏原则、体验原则、习得原则等。在课堂环节中,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歌曲、游戏、猜谜竞赛、TPR、设问、图片、实物、动画、故事、人物或情境图片等。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虽然课题研究的效果是很显著的,绝大部分的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但是由于咱们周围的大语言环境是汉语,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口语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问题,我们准备利用一切机会多举办英语活动,可以设立英语小社团,英语角,每日英语金句等,来给予学生们充分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并用这种氛围去带动更多的学生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