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宾:《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信》——名画后面的故事(2)

(2015-03-03 19:28:39)
标签:

巡展派大师及作品

(3-2)

  http://s12/mw690/002VjahYgy6Q7CKinDJ4b&690

                                                                                                                                                      203cmx358cm

       

        土耳其国旗上的星月,表明那是一个标准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在冷兵器时代,他们祖先所建立的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曾在欧洲称雄一时。尚武的突厥人强烈的扩张欲和俄皇习以为常的拓疆,决定了他们之间战事频频。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二百余年间,经历了十多场战争,有资料说它们是有史以来世上交战次数最多的两个国家——一对不折不扣的老冤家。

       油画《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信》(注1)所描述的,就是这一背景下土耳其人欲挖墙角不成反被对方讥笑的故事。查波罗什人是俄罗斯帝国的哥萨克部族,多为出逃农奴,拥有一支两万余人的军队。这些人骁勇善战,如一群绿林好汉,打富济贫,无视权威,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连至高无上的沙皇也不太能管住他们。土耳其觉得有机可乘,苏丹(伊斯兰国家对国王的习惯称谓)便写信希望他们倒戈归顺,一起对付沙皇。岂料查波罗什人虽是狂放不羁,但仍然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坚决拒绝了对方企图奴役斯拉夫人的诱骗。你看,硝烟还未散去,一伙人就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商量写回信,警告土耳其人别打错算盘。可以想像,那摇动的鹅毛笔下嘲笑、挖苦对方的话不会少。这是公认的世上描述人的不同笑颜最成功的一幅主题油画,有人甚至夸它是一部笑的百科。狂放、恣诡、讥讽、赞赏,七嘴八舌、前仰后合、舍我其谁、不可一世——在画家的笔下,这群哥萨克勇士个个鲜活如生。场景定格十分完美。

       作者伊里亚 · 耶菲莫维奇 · 列宾(1844——1930),俄罗斯巡展画派主要代表人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为了完成这幅油画的创作,他曾经先后三次去乌克兰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寻访察波罗什人的后裔,画中人物的衣着,所用刀具、酒壶、乐器及各种佩饰,无不来自画家对史料的研究和实地写生。画面以精彩的构图和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俄罗斯哥萨克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向世人展现了他们勇敢、豪爽,热爱生活,不可征服的整体形象。列宾在谈到这幅画的构思时说:“查波罗什人最使我感到高兴的地方就是自由,他们创造了平等的兄弟情谊来保卫自己的信仰和人格,这些小股民族的勇士们身上,有着强大、感人的精神力量 ······”

       画家年轻时曾向前辈克拉姆斯柯依学习绘画,在彼得堡美术学院毕业以一幅《雅依洛女儿的复活》获学院金奖并由政府出资赴意大利、法国留学。在三年的时间里,列宾访问了西欧许多艺术圣地,学习并研究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多位大师的经典原作。他勤奋,精进,博采众长,技法突飞猛进。回国以后,受到民主主义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进步人士启蒙文艺思想的影响,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题材的选择上,他敢于摒弃西方普遍崇尚的脱离现实的宗教绘画(画家年少时也曾经喜爱圣像画),以独到的眼光去表现历史事件,着力塑造革命者以及朴素的、觉醒的大众形象,由此作品始终律动着时代脉搏。其它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托尔斯泰》、《不期而至》、《伊凡雷帝杀子》等著名油画也很好地反映了艺术家成熟的洞察力和鲜明的爱憎,画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凝炼,使其更具社会意义,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他写实,严谨的绘画方法和技巧渐至炉火纯青,练就一位毫无争议的能自如驾驭各类题材的全能绘画大师。晚年的列宾由于对社会政治“逐渐感到厌倦、迷惘”,其思想与作品出现纯艺术倾向(注2)。画家离世前,以生动的文笔留下了他的自传体回忆录《如烟往事》(有译《抚今追昔》),回顾了自己青涩、勤勉的青少年时代,与其他艺术家的交往以及他主要作品的创作过程。

       如今,以画家名字命名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注3)齐名巴黎中央美术学院,同为世界四大著名美术学院之一(注4)。我国各大美院不少教授和教师,都曾是列宾美术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生或进修生。不必讳言,多年以来,对于国内美术院校的许多毕业生、留校青年教师来说,能够去那里继续深造或考进该院某位心仪大师的画室,无疑是一种向往和荣誉。

 

 

                                              http://s5/mw690/002VjahYgy6QyN6IFo0d4&690
                                              伊利亚·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   自画像    

————————————————————
注1:油画《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信》六十年代我国《人民画报》也曾作为世界名画用一整版对它进行过介绍。苏丹过去是伊斯兰国家对国王的称谓。

注2:笔者题外话——对列宾晚年艺术倾向的评价普遍有惋惜的意味,其实大可不必。这缘于惯性思维和一些人欣赏的价值观,认为艺术不依附什么或服务对象不确定,就皮之不存、没有根、该否定了,不一定中正。年轻画家有生存压力顾忌会多一些,列宾经历了长期的艺术生涯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他晚年就社会政治真有厌倦与迷惘,再正常不过,艺术家这个阶段还不能超然一下么?而真实的感悟,恐怕也不一定非得告人,所以,迷惘倒未必。纯艺术的东西原本就有,而且它属于更多的人,有它一席之地,百花共荣,则乾坤朗朗。

注3:列宾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757年的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全名“油画·雕塑与建筑艺术研究学院”。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曾是俄罗斯巡展画派的策源地。除列宾外,还培养出了希施金、苏里科夫、库茵哲(旁听生)、波列罗夫、谢洛夫等数位大师级的世界著名画家。我国前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副院长罗工柳,浙江美院(现名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肖峰,广州美院前院长郭绍刚,先后担任各大美院油画、雕塑、版画系主任的林岗、全山石、张华清、徐明华、司徒兆光、伍必端等数位国内知名艺术家,都曾经是列宾美术学院的学生。

注4:另外两所世界著名美术学院分别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和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附录:文中提到的列宾油画 ————

    http://s4/mw690/002VjahYgy6QAnBPiIbd3&690   http://s12/mw690/002VjahYgy6QAoozhur0b&690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60x800cm                                    伊凡雷帝杀子                 548x750cm

                                                                                                    

 ———油画《伊凡雷帝杀子》原名《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描述了沙俄伊凡雷帝怀疑儿子(已是王储)阴谋篡位,争执中失手将其误杀的情景。他抱住垂死的儿子,惊恐与悔恨交织、人性与兽性同体,欲求儿子宽恕已无济于事·····画面上厚重的红色调和阴暗背景,很好渲染了令人恐怖的血腥气氛。雷帝是后世对有作为的帝王的尊称。伊凡雷帝是俄罗斯史学界一位有争议的皇帝,功过昭然。作品是对沙俄腐朽、残暴统治的诅咒与无情揭露,暗示它的灭亡不可逆转。值得一提的是油画的创作还处于沙俄统治时期,一问世便惹恼了当局一名制度的卫道者——总检察官在给皇上的奏折中责问,”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一事件,究竟用意何在除了某种倾向······“ 很快,作品刚一展出就被撤下,并严令禁止流播。         
                                                                                                                    

                                                                                                          
                                                                                             渝  夫撰文推介 · 雨田画室  2015-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